余承东何小鹏隔空互怼,为的不是 AEB

访客 新能源 1.7K+

不跟华为吵架真的很吵。

不是别人,正是微博中最有效的汽车公司CEO李想。但就连他也无法在华为面前喊出那句著名的“先听我说完”。

余承东何小鹏隔空互怼,为的不是 AEB

但最近某车企CEO真的主动挑起事端,惹得余承东自己也反应了过来,事态越演越烈。越来越多的汽车公司领导加入进来,从微信到Tik Tok,从Tik Tok到微博,而且没有减弱的迹象。

引起如此大的波澜甚至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汽车上早已存在的一项功能——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

60公里/小时,AEB的安全线?

何最近在接受Garage 42采访时提到了一个“行业乱象”。他直言99%的朋友的AEB测试是欺诈性的。

是假的,宣传的都不是公司官方发布的,都是小视频。

同时,他还表示,尚友AEB的误触发率太高,存在一定的风险。

虽然何肖鹏没有点名好友,但他也提到:“小鹏不喜欢用‘民间视频’来强调遥遥领先,而是要把技术做扎实。」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肖鹏指的是余承东和他身后的AITO汽车。

余承东何小鹏隔空互怼,为的不是 AEB

余承东当然不傻。他立即在朋友圈发表了一系列言论,并回复了何。

赶紧体验一下吧!甚至连AEB是什么,甚至连车企的高层领导都还一点都不明白!

有些人根本不明白AEB是什么!告诉某人智能驾驶是废话/忽悠,几乎一模一样!

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未来发展缺乏基础知识!

一些汽车公司整天忙于智能驾驶,AEB主动安全测试的结果很差。我很惊讶地知道,他们甚至没有做AEB的基本功能!要么让男人忽悠,要么对汽车行业的发展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在这些言论下面,余承东转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OTA重磅升级,不靠高精地图也能开遍全国》。本文提到了华为ADS 2.0高级智能驾驶升级带来的AEB增强和主动安全能力。

余承东何小鹏隔空互怼,为的不是 AEB

具体来说,华为ADS 2.0推出了针对异形障碍物的自动紧急制动GAEB,最高制动速度提升至90 km/h

但在何看来,这个限速并不合理。

何肖鹏表示触发AEB时的车速应在60km/h以内,一旦车速过高时车辆意外触发,会对用户造成极大的冲击,“这是根本无法接受的”。

吉利雷达CEO凌士权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他认为AEB的核心是安全,但刹车速度越高越安全。

我们用一个数据来了解一下,AEB最大制动减速度可达1G(相当于跳楼者坠落的感觉),AEB高速全制动容易导致车辆不稳,尤其是AEB误触发,后果更严重。因此,行业内AEB避免碰撞的最高制动速度范围为50公里/小时-60公里/小时

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如果AEB在高速下被触发,后面的车辆可能来不及反应,造成追尾事故。更严重的是,如果司机在慌乱中错过了方向,可能会导致车辆失控,造成更严重的事故。

余承东何小鹏隔空互怼,为的不是 AEB

凌世全认为,AEB真正的安全是尽可能在不意外触发AEB的情况下,覆盖更多的紧急制动场景,而不是单纯追求AEB的最高制动速度。车速在60km/h以上的场景,要通过ACC、LCC等功能进行预舒适制动。

人机联合驾驶节点,你到了吗?

11月7日晚,知车皇发起直播,测试吴洁M5、小鹏G6、G9等7款静态假车的AEB能力。

与常规测试不同的是,这次识车帝的测试是在完全没有灯光,车辆只开近光灯的环境下进行的。先不说这个设置是否合理,我们来看两辆车的测试结果:

在30-80km/h的速度下,M5可以停在假车前面,而小鹏的G6在第一轮测试中撞上了假车,这一轮测试的速度只有30 km/h..

余承东何小鹏隔空互怼,为的不是 AEB

余承东何小鹏隔空互怼,为的不是 AEB

舆论的压力立即指向了小鹏。

第二天早上,何肖鹏在朋友圈发了一条长长的回应。一开始他质疑知乎车弟的测试条件。

在中国和欧洲的五星安全评定中,对AEB环境有很多严格的限制,主要是在低速动态和一定的光照环境下。小鹏很多车辆已经或即将获得双五星安全评估,甚至有些场景还排在第一。

他认为,如果按照视频中的场景对车辆进行检测,即使把五星安全的车辆全部拉去检测,恐怕也是一样的结果。

但是你为什么在M5考试中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呢?问题的关键在于华为ADS 2.0中的新神通用障碍检测网络。

说白了,就是华为用智能驾驶辅助强化了AEB。打开AITO系列的配置表,你会发现只有智嘉版的M5和M7有GAEB等能力,普通版不支持。

余承东何小鹏隔空互怼,为的不是 AEB

这种做法并非华为首创。第一个这么做的,其实是目前智能驾驶的领头羊特斯拉。

自从被占网络被推倒在地后,特斯拉的AEB的工作范围从之前的8-150km/h提升到了5-200 km/h,同时,AEB跨越动态障碍物和一般障碍物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另一方面,作为国内第一梯队的Xpeng Motors难道没有这个能力吗?当然不是。

余承东何小鹏隔空互怼,为的不是 AEB

何肖鹏在900字的朋友圈里说,这个功能其实是所有高阶自动辅助驾驶厂商的基本能力。小鹏没有这样做的原因是:

现阶段他们不想混淆自动辅助驾驶和主动驾驶。

AEB系统通常被设计为被动安全系统,与自动辅助驾驶中的其他功能形成对比,如自适应巡航控制或主动车道保持辅助,这些功能将在自动辅助驾驶激活时随时调整车辆,而不是只在紧急情况下做出反应。

华为的想法是模糊两个系统的界限,让车辆尽可能避免事故,但如果AEB被误触发,车辆可能会违背驾驶员的意愿。何肖鹏认为,这种做法存在一定的风险。

何肖鹏表示,在智能驾驶赋能AEB之前,小鹏首先要优化智能辅助驾驶的能力,然后根据数据表现,稳定可靠地将部分能力带到以人为本的主动驾驶安全领域,误触发率要降到十亿。

在载人驾驶的主动安全策略方面,一定要对以人为本的技术和经验的积累心存敬畏,非常谨慎,避免引发其他安全或体验问题,或者在人驾驶时过度降低驾驶边界,导致看似更安全,实则得不偿失。

总之,小鹏会追随,但不是现在。

9日上午,何在微博上表示,已经和余承东讨论了AEB的技术路线,并明确小鹏未来也会通过OTA拓展AEB功能。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他肖鹏目前关心的只有一个——误触发。

一般来说,车企宁愿不触发AEB,尽可能降低误触发的概率。安全当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AEB的误触发会使事故更加复杂。

如果是人为事故,相关单位只需要明确责任人,依法裁决责任即可。如果是AEB意外触发导致的事故,不仅会导致难以预料的人员伤亡,还会让车企陷入道德泥潭。

因此,在早期开发阶段,工程师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是验证设计是否存在误触发,以提高AEB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事实上,AEB的调整考验着车企的经验,涉及很多因素。所以在研发阶段,车企会在所有可能的场景下反复测试,获取数据。

但一旦媒体介入此事,可能会变味。

在媒体的AEB测试中,不排除部分主机厂为了弥补自身能力不足,会提高送检车辆的AEB触发门槛,这对于车企来说几乎是零成本。

这样,即使主机厂和媒体之间没有利益输送,后者被当枪使,并不知情。

另一方面,在一些媒体松懈的AEB测试中,他们通常只把“是否与障碍物相撞”作为判断一辆汽车AEB系统性能的唯一标准。

实际上AEB的设计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防止碰撞,而是试图通过降低车速将正面碰撞的影响降到最低。这一点在小鹏的M5和G6的产品手册中都有强调。

对于媒体来说,引导消费者正确理解AEB的能力边界才是更重要的任务。

如果你必须测试AEB,请带一个权威。

标签: 华为 车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