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万字讲述:造车路上,我如何领悟“漂移”之道

访客 新能源 68

摘要

小米汽车从“0到1”的历程,注定会成为商业史上的一段传奇佳话。

“我们仿若过河之卒,唯有奋勇向前。”

直至2024年3月那场震撼人心的发布会前,小米造车的历程以及后来被命名为小米SU7的新车,都一直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之下。而在那个夜晚,雷军通过一场近80分钟的演讲,首次向众人揭示了小米以及他本人在这三年造车之路上的内心历程与故事。

最初,这无疑是一场不被多数人看好的冒险之旅。造车,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工业领域中最难攻克的堡垒之一,虽说小米并不缺乏造车所需的资金与资源,然而彼时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由蓝海逐渐变为红海。错失了先机的小米,想要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绝非易事。

况且,作为关键人物的雷军,不仅没有造车经验,甚至驾车经验也相对匮乏——毕竟作为早已功成名就的企业家,过去十几年中雷军的出行大多由司机负责。

顶着外界的诸多质疑,过去的三年里,小米团队竭尽全力,做到了他们所能做的一切。就连雷军本人,为了弥补自己对汽车认知的不足,不仅重新拾起驾车技能,还在几年时间里向朋友、同事借车,频繁光顾4S店试驾,先后试驾了170多辆车。甚至因为在阅读中发现法拉利、保时捷的创始人都是赛车手出身,雷军还特地自学了赛车,并与团队的100多个成员一同获得了赛车驾照。

过去三年的辛勤努力,最终成功转化为小米SU7的精彩开局。在上市前,部分媒体人评估其每月最多能销售3000辆,雷军顶着巨大压力,在年初将产能确定为全年76000台,这意味着每月需交付约1万辆。而最终,SU7上市后的反响远超预期,雷军在演讲中宣布,小米SU7今年的交付目标为10 - 12万辆。要知道,这仅仅是SU7半年的成绩,而去年Model 3在国内全年的销量也不过14万辆。

正如雷军自己所言,如今小米汽车刚刚登上竞争的舞台,漫长的征程才刚刚启航。但无论这个故事的结局如何,对于任何有志于或正在创业的人来说,小米汽车“0到1”的这段历程都值得深入研读与思考。

以下是雷军2024年度演讲“勇气”的全文内容,由极客公园整理。

 

源于一场“意外”

在过去的三个多月里,我感觉每一天都如同置身梦境。回顾那过去的1000多个日夜,小米汽车的发展历程中充满了无数的起伏与波折。

许多人都知晓,小米造车的契机源于一个意外事件。在2021年1月15日清晨七点多,我在上班途中接到了一位朋友的电话,他告知我:“雷总,你们被美国制裁了。”那一刻,犹如晴天霹雳,我瞬间陷入了茫然。我们迅速召开了紧急董事会,共同商讨应对之策。

在这次董事会上,有一位董事提出:“倘若你们的手机业务无法继续开展,那公司的三四万员工该如何安置?”另有一位董事建议我,是否应当认真考虑进军造车领域?当天下午,我们对造车事宜进行了深入探讨,几乎所有的高管都表示支持。

雷军首次透露:小米造车源于美国制裁 | 来源:小米

我认为造车的风险过高,于是组建了一个由6人组成的调研小组。在70多天的时间里,他们马不停蹄地走访了10多个城市,进行了85场调研,访谈了200多人。有时候早晨出发,晚上归来,期间还召开了四次高管会议,行程紧凑,风尘仆仆。

在调研过程中,有两位好友极力劝说我投身造车事业,他们便是李斌和何小鹏。说实话,当我撰写这份PPT时,我也曾思考过:他们力挺我造车,对他们自身究竟有何益处?难道他们不担心汽车行业又多了一个强劲的“友商”吗?我一直在思索,也许他们的初衷仅仅是为了我好,为了小米好。

随着调研的不断深入,我愈发感受到智能电动车的发展趋势已势不可挡。在3月24日向董事会的汇报中,我表明:智能电动汽车是时代的大势所趋,并且汽车行业正在与消费电子行业相互融合,我认为小米必须投身其中。

同时,我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汽车行业是否会如同手机行业一般,最终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能够占据主导地位?全球范围内或许最终只能有5 - 8家企业得以生存,如果我们无法跻身全球前五,恐怕将难以立足。因此,如果我们决定造车,首先必须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其次必须朝着全球前五的目标努力奋进。

这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我们当时认为,至少需要100亿美元。董事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后,给予了我一个肯定的答复,表示支持造车。然而,由于投入规模过于庞大,雷军本人必须亲自带队负责。说实话,我完全没有预料到董事会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我每天都在焦虑中度过。

那时的小米正处于多事之秋。当时我们上市两年半,整个公司正处于从游击队向正规军的转型阶段,而且手机的高端化进程刚刚起步,诸多事务千头万绪。我们一位培养多年、寄予厚望的年轻高管周受资也选择了离职,这给了我沉重的一击。尽管心中充满了万般不舍,但我还是为他送上了美好的祝福。

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复杂的时期,各种事情交织在一起,在我的内心形成了一团乱麻。在这个关键时刻,我必须思考我们是否真的要造车?我自己是否真的要亲自带队造车?这确实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在每一个深夜,我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决定放手一搏。然而,当第二天的太阳升起时,我又陷入了迷茫。我仿佛在不断地询问自己:创业之路如此艰辛,我真的要再次从头开始吗?而且风险如此之大,万一失败了,我这一生是否就会以黯淡收场?此外,我真的拥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涉足一个全新的行业吗?

这些问题在我的脑海中反复徘徊,整整困扰了我一个星期,那种煎熬的感觉难以言表。

3月30日,我正式向董事会做出了回应。如果小米必须涉足造车领域,如果大家认为我是合适的人选,为了小米的未来,我愿意挺身而出。这并非一时的冲动,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经过70多天深思熟虑后的坚定决定。当时,我的心中只有七个字:虽千万人吾往矣!即便面对千万人的质疑与阻拦,我也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就在当天,我们正式对外公告了小米进军造车领域的决定,由雷军带队,计划在10年内全资投入100亿美金。

“小米造车”、“100亿美元”的消息震撼了整个行业。当天晚上,我们举办了发布会。其实,那天我的状态极差,嗓子几乎已经无法正常发声。在台上,我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退路,坚定地表示:“这是我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我毕生的全部声誉和成就,为小米汽车而战。”当时,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大家给予了我众多的鼓励。那一刻,我百感交集。

那天晚上,对于小米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对于汽车行业来说亦是如此。我收到了许多信息,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一条来自小米的早期创业者,第37号员工。他从小就对汽车充满痴迷,却以为自己这辈子与汽车无缘。那天,他正好在广州出差,看到我们的直播发布会后,激动不已,当即拉着几位同事到珠江边喝酒。喝完酒仍觉得不尽兴,又在江边走了整整一个晚上。直到凌晨5点,他终于下定决心,给我发了一条信息:只要能让他参与,做什么都愿意。

那一晚,难以入眠的人还有很多,比如李田原,他当时在宝马德国总部负责IX系列的设计。他作为在欧洲发展颇为顺利的中国设计师,小米的发布会深深地震撼了他,使他萌生出加入小米的愿望。各位可以想象一下,对于每个人来说,放弃在宝马总部的工作,放弃欧洲舒适的生活,说服家人一同回国,这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他依然果断地辞去了工作,收拾好行李,带着全家回国,投身到小米汽车的创业之中。

还有胡峥楠。他此前曾两次拜访过小米,在发布会后的一个晚上,他给我打来电话说,他造车已有20多年,经历过国企、民企,自己也创过业。他与前东家的合同已经到期,特别希望能够出来了解一下互联网企业是如何造车的。后来,他加入了顺为资本,再后来他兼任了我的顾问。就这样,一群热爱汽车的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了一起。

我们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就组建了一支超过1000人的团队。如今,汽车部门的人员已经超过了7000人。更为可贵的是,我们聚集了超过1000位技术专家。因此,那场发布会对于我们组建团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前几天,我们的HR部门进行了统计,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共收到了38万份简历。在此,我特别想说一句,我们永远欢迎优秀的工程师继续加入小米汽车的团队。我们想要成为一家全球前五的车厂,还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

小米造车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我的一群企业家朋友们也格外关心,他们于4月5日组团来到了小米。他们带来了两个核心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们现在才决定涉足造车领域,是不是已经太晚了?”

当时,我是这样回答的:“智能化才是汽车的灵魂,而在电动车时代,智能化才刚刚起步。并且汽车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赛道,只要你真心热爱,只要你真心想要去做,我认为任何时候都是最佳的时机。”

他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那为什么小米汽车不选择独立融资、独立上市呢?”

许多人一听到上市便热血沸腾。而且当时造车领域极为火热,新能源汽车公司的股票一路飙升。我与大家交流时提到,的确有几家VC为小米汽车给出了报价,由于当时市场行情火爆,估值达到了100亿美金。

各位可以想一想,估值100亿美金,而且可以使用别人的资金来造车,几乎没有风险,谁能够拒绝这样的好事呢?说实话,我们也曾心动过,但经过深思熟虑后,我们还是拒绝了。为什么呢?因为造车的周期漫长,如果我们接受了别人的资金,想要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一致的目标和方向几乎是不可能的。

2021年4月,拜访小米的企业家朋友们 | 来源:小米

而且在小米内部进行造车,大量的人才和技术都可以直接加以利用。我非常清楚,造车的难度极大,光靠我一个人肯定是无法完成的,我需要小米集团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毫无保留地给予支持。我希望大家能够全力以赴地共同造车,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所以,最终我们决定由小米全部自行承担,资金全部自己投入,风险全部自己承担,只要能够造出好车,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

那天,王传福来了,李想来了,何小鹏来了,李斌也来了。我还记得后来王传福对我说,他非常钦佩我们的勇气,但同时也为我们捏了一把汗。这便是小米造车的起点。倘若不是遭遇美国制裁这一意外事件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我们或许不会冒险进入汽车这一如此复杂的行业,也不会有今天的小米SU7。因此,无论面对何等巨大的危机,我们都不能被其吓倒。

 

只要能成功登上竞争舞台,便是巨大的胜利

破釜沉舟的勇气,是我们突破重重困境的关键所在。当我们下定决心造车后,实际上还面临着无数的挑战。

汽车行业每年都会推出两三百款新车,竞争之激烈超乎想象。作为一个新入局者,第一款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应该如何造车?我们又应该打造一款怎样的车呢?

刚开始,我们的团队搜集了大量的报告,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了上百页的分析材料,而我却忍不住给他们泼了盆冷水。我说各位,不要把问题想得过于复杂,我们能否先打造一款小米工程师们自己都渴望拥有的车?如果连我们自己都对这款车没有兴趣,那么造出来又有何意义呢?我说我们应该先将问题简化。接着,第二个问题出现了,那小米工程师们究竟想要一款怎样的车呢?

我们所组建的团队确实相当专业,他们的第一反应便是找一家调研公司,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来制作一份详细的报告。我再次提醒大家,我说不要浪费时间了,100份报告也无法替代与一个真实用户面对面的交流,我说我们应该立刻行动起来。我动员了我们所有人,不辞辛劳地与小米的工程师们逐一进行交流,在两三个星期的时间里,我们就与300多人进行了沟通。

交流结束后,大家觉得还不够尽兴,于是又跑到小米的每一个办公区的停车场,一辆一辆地去查看,了解大家所驾驶的车辆情况。这个方法看似有些土气,但却非常简单、直接且有效,很快我们就清楚了大家所购买的汽车品牌、车型以及价格区间。比如,轿车和SUV各占一半。从研发的角度来看,制造轿车的难度相对较高,因此大部分车企都会先从SUV入手。然而,我的观点却有所不同,我们决定不走寻常路,先从纯

标签: 刚刚 或许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