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泰皮尺部“转战”奇瑞?这标题如何新表述

访客 新能源 51

不知诸位是否察觉到,奇瑞近期推出的车辆在外观上似乎有了显著的提升,而奇瑞自身对此也颇为自得,对自家新车的夸赞毫不吝啬。

在奇瑞近期的一场发布会上,副总经理李学用对公司新车型的设计赞誉有加,他将这种设计上的进步归功于新一代设计团队的创新精神。

众泰皮尺部“转战”奇瑞?这标题如何新表述

众人皆言奇瑞该给设计师加鸡腿了,车辆造型愈发美观,是否更换了设计师呢?在此我要告知各位,确实换了,换成了我们培养多年的一批年轻设计师,他们已担当重任。

李学用强调,在奇瑞内部,老一辈领导在设计决策方面的话语权已相对减少,如今的设计方向主要由用户和年轻设计师主导。

然而,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奇瑞在车型设计方面一直饱受争议,尤其是近两年来,这种争议愈发激烈,常常与其他友商的车型“神似”。

例如,奇瑞去年年底发布的捷途山海 L9 被指与理想 ONE 颇为相似,乍看之下,不明就里的群众或许会误以为这是理想 ONE 的换代车型。

众泰皮尺部“转战”奇瑞?这标题如何新表述

众泰皮尺部“转战”奇瑞?这标题如何新表述

而彼时,理想 ONE 已然停产,理想 L9 也已发布一年有余。随着理想汽车产品的火爆,其新一代设计语言逐渐深入人心,捷途也不甘示弱,紧接着推出了中型 SUV 山海 L7。

众泰皮尺部“转战”奇瑞?这标题如何新表述

不可否认,山海 L7 的前脸与理想 L7 确有几分“相似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捷途存在抄袭行为。不信请看山海 L7 的车侧线条,与理想汽车毫无关联,尾部造型的差异则更为明显,反倒更像领克。

众泰皮尺部“转战”奇瑞?这标题如何新表述

抄袭?不存在的,充其量也就是“博采众长”,您说呢,奇瑞?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捷途旅行者与福特烈马。

众泰皮尺部“转战”奇瑞?这标题如何新表述

实际上,不仅是子品牌捷途,奇瑞近期发布的风云 A9 也被认为与比亚迪汉“心有灵犀”,尾灯又有点 AION S Plus 的感觉,让人一时难以分辨其设计风格。

众泰皮尺部“转战”奇瑞?这标题如何新表述

众泰皮尺部“转战”奇瑞?这标题如何新表述

不仅是轿车,下面这款大型 SUV 风云 T11 也让人难以评价。

众泰皮尺部“转战”奇瑞?这标题如何新表述

审视奇瑞的这些新车,不难发现其设计理念似乎紧跟行业潮流,设计水平也随着友商产品的更新而不断提升。奇瑞的新一代设计团队,似乎很好地继承和汲取了前人的经验,并将其融入到当前的设计实践中。毕竟,奇瑞曾经的设计风格也颇为“借鉴”友商。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2022 年,奇瑞推出了号称“全球研发、全球标准、全球品质、全球命名、全球上市”的紧凑型 SUV 欧萌达,9.29 万元的起售价看似诚意满满。尽管欧萌达的价格区间与奇瑞旗下的瑞虎 8 较为接近,但当时的奇瑞认为,凭借其时尚前卫的设计和全球车型的品质,欧萌达能够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的关注,成功打入年轻市场。

众泰皮尺部“转战”奇瑞?这标题如何新表述

但很快,年轻消费者们发现该车越看越熟悉,不对呀,这不是长安 UNI-T 吗?一时间,关于欧萌达抄袭的讨论喧嚣尘上。结局自然也不出人意料,这款被视为奇瑞 4.0 产品进化后的首款产品,以失败告终。

不仅是欧萌达,同年发布的艾瑞泽 8 也被人吐槽与奥迪 A4L 相似;奇瑞 QQ 冰淇淋明显是对标五菱宏光 MINI EV;若将瑞虎 8 Pro 尾部的奇瑞字样遮挡,又会与长城的瑞虎 M6 Plus 难以区分。

众泰皮尺部“转战”奇瑞?这标题如何新表述

众泰皮尺部“转战”奇瑞?这标题如何新表述

众泰皮尺部“转战”奇瑞?这标题如何新表述

众泰皮尺部“转战”奇瑞?这标题如何新表述

难道,这些就是李学用口中的“年轻设计师”的精心之作吗?大概率并非如此。

在一家车企中,最渴望打造出优秀产品的,通常是设计部门和产品部门,但仅凭这两个部门的热情,显然难以制造出一款受市场欢迎的产品。汽车的设计与制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工程、市场、生产等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

在这一过程中,话语权最强的部门,往往会决定产品的最终走向。观察奇瑞的产品线,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特征:市场上什么热门,我们就为用户提供什么。这种策略表明,在奇瑞的产品决策中,起到核心作用的,很可能是市场部门。

举个例子,前些年,许多造车新势力倾向于采用狭长的“眯眯眼”大灯设计,以此作为与传统燃油车的区分标志。这种设计不仅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而且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减小灯具模组的尺寸来增强车辆外观的科技感,逐渐成为了行业内的一种流行趋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眯眯眼”大灯似乎不再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喜爱。因此,除了一些为保持品牌特色的产品仍在使用“眯眯眼”外,不少品牌又将大灯进行了调整。

众泰皮尺部“转战”奇瑞?这标题如何新表述

这种设计上的反复调整,自然离不开各家车企的市场部门以及一份份消费者调研。

然而,这一过程同样考验着车企领导层对自身产品和品牌的深刻理解,否则,车企很容易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尤其是那些面向主流市场的车企。

再举个例子:在产品定义的初期,如果市场部门提出了明确的需求,例如要求车辆必须具备宽敞的空间和当下流行的外观设计,这些需求传递给产品部门后,产品部门会参考市场上的竞品,设定目标,然后将这些目标传达给工程团队。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牛鞭效应”,需求在传递过程中被放大或扭曲,最终的结果,只会偏离预期。

这听起来是否与今天的主角——奇瑞颇为相似呢?

被市场牵着走,就意味着永远无法打造出领先于市场的产品。要使自己的产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个具有高度原创性的优秀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在汽车行业中,设计是一场无声的竞争,它不仅关乎美学的呈现,更是品牌灵魂的映射。因此,在设计领域,每一家车企都应该有一个具有足够权威和决断力的核心人物,来引领设计的方向。在理想汽车中,这个人是李想本人;在特斯拉中,这个人是马斯克;在广汽传祺中,这个人是张帆;在长安汽车中,这个人是克劳斯·齐乔拉。

那么奇瑞呢?这个人是新一代的年轻设计师们吗?他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与市场和工程部门的决策者们抗衡呢?车企中,大家都是聪明人。

要提升设计部门的话语权,不能仅仅在发布会上空谈,否则,很容易在产品上露出破绽。

标签: 似乎 逐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