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十年:从“偶然”出发的两次蜕变之旅》

访客 新能源 59
摘要

从绝望之谷迈向开悟之坡

2017 年,何小鹏身处抉择的十字路口。

早在 3 年前,他的人生似乎已达巅峰。2014 年 6 月,他创立的 UC 优视以惊人的 43.5 亿美元被阿里巴巴全盘收购。作为创始人的何小鹏,成功实现了 40 岁前财务自由的目标,成为科技圈的创业明星。

UC 并入阿里体系后,何小鹏从创业者转变为职业经理人,先后担任阿里文娱集团移动事业群总裁、阿里游戏董事长和土豆总裁等要职。

当时的何小鹏,未来充满多种可能:他可以在阿里内部继续担任高级管理者,甚至争取成为阿里合伙人;也可以功成身退,尽情享受生活。

然而,就在这一年,他个人投资且初露锋芒的小鹏汽车,迫切需要一位“带头大哥”。尽管这家新兴汽车公司以小鹏命名,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何小鹏并未直接参与小鹏汽车的日常运营,只是作为种子轮投资人。

故事始于 2014 年,何小鹏个人领衔投资了橙行智动——小鹏汽车的母公司。公司初创时,原计划将品牌命名为“橙子汽车”,但因商标问题,这一美好设想被迫搁置,最终品牌更名为“小鹏汽车”。

到了 2017 年,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时,超过 300 家造车公司如春笋般涌现,新造车的时代机遇逐渐清晰,但同时也弥漫着狂热与迷乱的气息,拼融资、推出首款产品成为当时的核心要点。

那时的小鹏汽车仅有 300 人,不仅缺少像李斌、李想这样的领军人物,更像是一支游击队,没有营销团队、中台、后台,整个公司甚至只有一个 HR。若要在主流造车竞争中崭露头角,小鹏汽车急需一位“领军者”,将其从游击战带向正规军。

拥有成功创业经验且在互联网圈人脉和资源丰富的何小鹏,无疑是最佳人选。然而,彼时热爱汽车并投资汽车的何小鹏,尚未全身心投入到这波创业浪潮中,成为新造车人。

命运的转折往往突如其来。2017 年 2 月,何小鹏的第二个儿子诞生。当他满心欢喜地抱起儿子后短短一两分钟,电话铃声不合时宜地响起。接起电话,那头传来 GGV 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的声音:“汽车这条赛道已经开启,倘若你不勇敢闯入,日后定会后悔。”

何小鹏曾向参与小鹏汽车天使轮投资的极客公园创始人、变量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鹏坦言:“这句话,其实很多人都跟我说过无数次了。”但抱着刚出生的儿子,他对这句话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在想,十多年后,当孩子问我过去做过什么时,我不能只提及上一段创业故事。”何小鹏认为,他要在孩子面前拥有一段让自己骄傲的新历程。就在这一瞬间,他下定决心全身心投入小鹏汽车。

于是,阴差阳错在那时打来电话的符绩勋,后来成了何小鹏口中促使他踏上艰难创业征程的“坏人”。而符绩勋则成了许多像张鹏这样认为何小鹏必然会入场的朋友们心中的“MVP”,因为他在那个时刻的电话,成为了推动必然的“偶然”。

何小鹏从阿里离职入局造车时候发的微博 | 图片来源:何小鹏微博

2017 年 8 月 22 日,何小鹏在朋友圈正式宣告从阿里离职:“创业一轮回,苦辣酸甜咸,归来仍是少年……新轮回,终点亦是起点。颠覆自己,享受出发。”一周后的 8 月 29 日,何小鹏加入小鹏汽车,担任董事长,开启了他的二次创业之旅。

何小鹏的造车故事跌宕起伏,同时也印证了一个必然规律——若创业如登山,每次都需先至谷底,再攀巅峰。

从超级产品经理到新汽车人

2017 年,何小鹏真正投身造车时,选择了“守正出奇”的经典思路。在他眼中,汽车产业如一座神秘而复杂的巨型迷宫,其复杂程度远超常人想象。他要在自身优势领域充分发挥特长,在劣势方面全力追赶,努力探寻差异化路径。

在新造车浪潮初期,超过 300 家造车新势力涌入,但最终仅有少数能够脱颖而出。其中一个关键原因便是凭借独特的“奇”字诀,看谁能将自身长板打造得更为突出,从而找到竞争优势。

小鹏的策略是对标特斯拉,聚焦智能化。相比之下,蔚来主打中高端产品定位,通过优质服务建立品牌差异;理想则瞄准燃油车,突出电能优势,主攻里程焦虑。

而这一切的起点,源于何小鹏的造车梦深受特斯拉的影响。2014 年,特斯拉为推动电动化浪潮,公开部分专利。此时,何小鹏幸运地成为特斯拉在中国的首批车主之一。这一系列契机如命运之手,让他坚定地认定了汽车未来的智能化趋势。

因此,小鹏将自己定位为智能化企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智能化领域。若将智能电动汽车比作十分,2017 年时智能仅占一分,电动占三分,汽车占六分。然而,何小鹏以非凡的果敢,大幅增加小鹏车型在智能方面的投入,使其达到三到四分的比重,而电动和汽车的投入相应调整为三分左右。

与此同时,为做好智能,小鹏效仿特斯拉,选择全栈自研策略。不仅自研车端的视觉感知、传感器融合、定位、规划、决策、控制等算法,还包括云端数据运营所需的一系列工具和流程。何小鹏认为,行业发展迅速,用户需求变化快,若将大量核心技术交给供应商,将难以跟上变化节奏,因此小鹏汽车始终坚持核心技术全栈自研,以确保技术迭代能跟上用户需求。

即使在 2019 年最为艰难的时期,小鹏汽车不得不裁员以应对市场压力,但智能驾驶团队始终未受影响。

2019 年是何小鹏造车以来遭遇的首个“至暗时刻”。当时,小鹏和蔚来账上的资金仅够维持 6 个月,而融资市场急剧恶化。何小鹏四处奔走寻求融资,却四处碰壁,众人皆知他们在努力,但无人相信他们能成功,只将其视为最后的绝望挣扎。

2020 年 6 月 6 日,何小鹏发了一条微博:三个苦逼,在忆苦思变…… | 图片来源:何小鹏微博

李斌称蔚来已在 ICU 中,危在旦夕,而何小鹏感觉自己也在 ICU 门口徘徊,等待着可能降临的厄运。

幸运的是,这批坚持到最后一刻的创业者最终得到了眷顾。2020 年上半年,特斯拉上海工厂正式投产。最初,许多人将此视为“狼来了”,认为国内新势力难以承受此压力。

然而,事实证明,特斯拉更像是一剂“催化剂”,成功改变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整体环境和市场信心。

随着 Model 3 实现国产化,特斯拉的市值如火箭般飙升,从几百亿美元迅速涨至六千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车企。这不仅拯救了特斯拉自身,也为“蔚小理”等新势力在资本市场上重新定义了价值,为他们赢得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无论是运气使然,还是坚持的结果,资本环境的变化和 Tesla 在市场上的“破风”,让这个赛道迎来了转机。而小鹏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大量投入,也使其产品获得了“科技”“智能”的标签。

小鹏上市的第一款产品——小鹏 G3 |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微博

实际上,2018 年 12 月上市的 G3 是小鹏的初代产品。当时,G3 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出色的智能表现。推出时,便将“智能驾驶”作为王牌,其中自动泊车功能尤为突出。此外,小鹏 G3 上的语音助手小 P 基本实现了对全车功能的控制,且识别率很高。这与以往在车机上艰难打字的体验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这让小鹏在智能化领域取得了初步胜利。在 2019 年全年,小鹏 G3 累计销量达到了令人瞩目的 1.66 万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高配车型(配备自动驾驶辅助车型)的占比超过了 90%。

当时间来到 2020 年,小鹏 P7 更是将人们对小鹏智能化的想象推向了新高度。

事实上,小鹏 P7 定位轿跑,轿跑在中国市场一直较为小众,但最终却成为当年的爆款。在陷入“芯片慌”的 2021 年,小鹏售出 9.8 万辆车,同比增长超过 360%,在众多造车新势力中一马当先;其中,小鹏 P7 表现强劲,成为当之无愧的主力,全年销量达到 6 万台。

小鹏 P7 |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微博

其中,小鹏 P7 的低趴造型既降低风阻能耗,又营造出强烈的运动氛围,深深吸引了年轻消费者。而在最终的用户购买决策中,智能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小鹏 P7 首次在国内实现高速导航辅助驾驶,自动巡航、变道、超车等操作令人惊叹,有效缓解了长途高速行驶的疲劳。其智能语音小 P 声音接近人声,拥有 14 种强烈情绪变换能力,还能精准执行如“请把车窗打开 83%”等指令。

然而,当小鹏踌躇满志地凭借独特的智能优势一路高歌猛进时,那原本无往不利的“魔法”却似乎突然被某种无形力量封印。

2021 年发布的小鹏 P5,曾被寄予厚望,一度是小鹏智能化的“排头兵”,其首搭激光雷达,并完成了初代城市 NGP。但这款车并未充分展现出小鹏在智能化上的优势,在性价比方面也未达到极致。

起初,P5 在上市初期尚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定地位,2022 年 6 月销量一度接近 6000 辆。然而,好景不长,进入 2023 年后,它仿佛遭遇了一场无形的风暴,月销量急剧下滑,仅在一千至两千辆左右艰难徘徊。

如今看来,这背后是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迅速提升,主流市场逐渐打开。中国汽车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 年底,新能源的渗透率仅为 5.4%,2021 年底上升到 14.8%,如今更是达到了 50%左右。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已从早期的极客人群,扩展到早期用户、大众用户。

然而,小鹏汽车曾引以为傲的长板——智能化,在潜在用户购买决策中的地位却在下降。据了解,在小鹏内部统计的用户决策因素中,智能化能位居前三。但从整个市场来看,智能化或许只能勉强进入前十。

其实,何小鹏从移动互联网领域跨界到汽车行业之初,是心怀敬畏的,一直潜心研究两者的差异。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回忆,在早期与何小鹏的交流中,他明显察觉到,与互联网遵循长板模式和长尾理论不同,造车依靠短板理论和资源模式。造车就像由 500 块板子组成,任何一块短板都可能影响安全、质量、销售、品牌等诸多方面,仅有长板难以成就佳作,短板决定了整体的系统性优势。

不过,创业并非写论文,需要根据外界变化以及自身发展阶段的演进,在动态的浪潮中灵活调整主攻方向和资源投入。

倘若将时间拨回 10 年前,对于像小鹏这样的初创公司,在激烈竞争和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将长板打造得足够长,或许是切实有效的逻辑。

相比之下,当年备受业界关注的选手之一——威马,其思路更倾向于在传统汽车基础上,加入电动化和智能化模块,整体较为稳健,但没有明显的长板;同时,威马在获得大笔融资后,将资金投入建厂计划,而非技术或产品。最终,威马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掉队,未能在后来的资本和市场红利中获得发展机遇。

但到了 2020 年末,随着时代的变迁,智能化的长板在用户决策因素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何小鹏必须做出改变,真正回归行业的基本逻辑——不能让自己的产品在用户购买决策的频谱中存在明显弱项。

于是,调整悄然展开。小鹏汽车除继续强化智能优势外,还大力加强造车基本功——快充、平台、架构等,弥补自身短板。

2022 年的小鹏 G9,将小鹏引领至第二代平台,开启了平台化、规模化与可复制化的新征程,众多以往的短板在其推动下得以快速补齐。除了小鹏一贯引以为傲的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外,快充技术成为 G9 的一大亮点。它全系标配的全域 800V 碳化硅平台,仅需 20 分钟,就能使电量从 10%提升至 80%,随后也拉开了国内快充竞赛的序幕。

小鹏 G6 |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官网

时间来到 2023

标签: 或许 特别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