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 SU7 卖一台亏 6 万?事实并非如此

访客 新能源 65
摘要

此为对质疑者的有力回应。

小米卖车是否盈利?最新的小米集团财报给出了答案。

8 月 21 日,小米集团公布 2024 年第二季度财报。该季度,集团总营收达 888.9 亿元,同比增长 32%,创下历史新高;调整后净利润为 62 亿,增长 20.1%;集团整体毛利率达 20.7%;现金储备达 1410 亿元。

备受瞩目的小米汽车业务在本季度表现抢眼。今年 3 月底,小米汽车首款产品小米 SU7 正式上市,智能汽车业务从此不再仅是“成本部门”,开始为集团贡献收入。相较于 2023 年第二季度,小米集团总营收增加 215.3 亿元,其中 63.7 亿元源自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的收益。

更为令人惊喜的是,在小米 SU7 正式交付的首个季度,汽车业务的毛利率达到 15.4%——同一时期,特斯拉汽车销售业务的毛利率为 13.9%,而后者在全球的交付数量是前者的 16 倍。在汽车行业中,通常规模越大,越有利于企业控制毛利。

尽管汽车业务整体仍有 18 亿元的季度亏损,但小米汽车的首份成绩单仍赢得了业内的广泛赞誉。

此外,智能手机业务同比营收增长 99.2 亿,IoT、互联网服务等其他业务也均实现了营收增长。小米集团已连续四个季度实现营收同比增长。

雷军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称:“这是小米历史上最为出色的季报。”

财报发布的次日,即 8 月 22 日,小米集团港股股价涨幅超 9%,收盘价为 19.1 港元/股。

 

卖一台亏 6 万?此账不能如此计算

实际上,在财报发布之前,小米汽车已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据懂车帝数据显示,7 月小米 SU7 累计销量为 13120 台,仅上市 3 个月便超越了特斯拉 Model 3 在国内的销量。后者是小米 SU7 在产品定义、销售阶段重点对比的车型,也是国内 20 万以上纯电轿车市场长期的销售冠军,去年累计售出 14.7 万台。

市场的积极反馈给予了小米充足的信心。年初雷军设定的全年销售目标为 7.6 万台,如今,他们将冲击全年交付 12 万台的新目标。

随着财报的发布,最大的惊喜源自汽车业务毛利率的披露。在上市交付的首个季度,小米汽车业务的毛利率达到 15.4%。

这一成绩在国内众多新势力车企中,仅落后于比亚迪和理想汽车——然而,二者无论在销售规模还是动力形式上,都与小米汽车存在较大差异。

汽车业务的毛利率超过了同期智能手机业务的毛利率 | 来源:小米集团财报

汽车业务毛利的计算,关键在于计算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的差值。前者受定价、促销政策等市场因素影响,而后者主要考验车企的管理能力。

规模化对于汽车行业的成本控制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只有车辆销售情况良好且数量众多,才能在供应商处获得更有利的政策和价格。雷军曾在小米 SU7 上市前举例:在研发初期,由于大量零部件未实现流水化生产,每辆测试车的成本高达 200 万元左右。

因此,在上市后的首个季度交付量“仅”为 2.7 万台的情况下,便能达到与特斯拉相近的汽车毛利率,这显示出小米作为硬件厂商的深厚积累。也正因如此,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财务电话会议中专门对供应商的支持表示感谢。

卢伟冰同时指出,随着交付能力的提升以及相关销售权益的变化,小米汽车今年第三、第四季度的毛利率“必定会比现在更佳”。

除硬件成本外,本季度汽车业务的经营开支(包括研发、销售、推广、行政等)总计为 29 亿元。

而涉及工厂建设、车型研发、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研发、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并未计入其中。故而,尽管小米汽车在毛利方面交出了同期业内较为优秀的答卷,但仍存在 18 亿元的亏损。

基于现有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小米在销售、定价、成本控制等关键环节表现出色。然而,由于汽车行业前期投入巨大的特性,大量研发成本仍需企业通过销售更多产品来分摊,直至实现盈利。特斯拉也是直至 2020 年才首次实现全年扭亏为盈。

所以,若仅仅通过简单的数据计算得出“小米每卖一台车就亏 6 万元”的结论,显然是片面的。

小米汽车工厂 | 图片来源:小米

当前制约小米 SU7 交付量增长的唯一因素是产能。

与许多新势力在初期选择与代工厂合作的模式不同,小米从一开始就决定自建工厂。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更便于管理,但局限性在于产能有限。目前每月交付约 1.4 万台,已达小米汽车工厂的产能极限。

现今,在小米汽车 App 中,订购小米 SU7 的三种不同车型,显示仍需等待 19 - 27 周不等。小米已于今年 7 月底成功拍下第二工厂的工业用地使用权,预计 2025 年投入生产。

此外,由于小米汽车采取了大单品战略,因此每款新车的发布都至关重要。据悉,小米第二款新车将于 2025 年推出,大概率为一辆 SUV 车型。

 

由轻至重,小米的转型之路

不仅是智能汽车,本季度小米的智能手机、IoT 和互联网服务等业务也都取得了同比增长。其中,智能手机业务营收同比增长 99.2 亿,涨幅为 27.1%。

智能手机营收增长的核心原因在于出货量的增加。海外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 42.8%。本季度,小米在 70 个国家和地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位列前五,并首次在拉美地区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第二。据了解,小米正在开展汽车出海的相关调研工作。

相较于新兴的智能电动汽车,智能手机目前已进入存量市场竞争阶段。重点在于体验的提升和精细化管理能力,小米去年发布了澎湃 OS 系统,并在屏幕、内存等方面对供应链进行预判管理,以应对市场的波动和风险。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与创业初期对性价比的极致追求不同,近年来小米越发重视对技术研发的投入。7 月 8 日,小米首个手机智能工厂正式投入使用。小米还连续推出了大小折叠屏手机,期望通过差异化产品路线从苹果手中争取更多高客单价用户。

小米在今年 7 月首次推出小折叠机型 | 图片来源:小米

高端化的布局还体现在对线下门店的积极拓展上,这也是小米近年来新零售战略与以往的显著差异。截至 2024 年第二季度,小米在国内的线下零售店超过 1.2 万家,智能手机线下渠道出货量为 10.4%,同比提升 2.5%。卢伟冰表示:“若在中国市场不建立品牌店,是无法成功销售高端机的。”

稍显遗憾的是,无论是在汽车智能驾驶方面,还是智能手机中相关 AI 应用的层面,小米在此次财报中披露的信息相对较少。卢伟冰在电话会议中透露,相较于一些 AI 功能的应用,小米更期望利用 AI 对底层操作系统进行重构。

不过,在纷繁复杂的事务和激烈竞争中,小米的人车家生态需要尽快融入 AI 叙事。毕竟 AI 和智能化,必定会成为下一阶段包括智能汽车在内的硬件销售中,愈发关键的能力。

标签: 愈发 毕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