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是否应进军汽车领域:造汽车的探讨》

访客 新能源 104
1994 年,苹果推出了其首款数码相机Quick Take 100,此款相机由柯达设计,日本Chinon公司负责生产。 当多数人目睹这款产品时,第一反应或许是“这该不会是山寨品吧?除了苹果标识,丝毫没有苹果的风格”,以及“啥?柯达不是因执着于胶卷市场,错失数码相机市场才破产的吗?”。 实际上,1994 年时,乔布斯已离开苹果数年,那时他的精力主要投放于皮克斯动画公司与 NeXT 软件公司,而当时的苹果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前夕。彼时,柯达已经开始对数码相机进行尝试,且当时胶卷的销售情况依旧良好。 后来的发展众人皆知,1996 年,乔布斯重返苹果,力挽狂澜,而柯达却沉醉于“销售胶卷相机、胶卷,提供冲洗胶卷及打印照片服务”的商业闭环,轻视数码相机,最终以惨淡收场并宣告破产。 在 2024 年,iPhone 16 系列发布前夕,中文互联网上流传着一则消息:由于苹果与腾讯就小程序游戏内绕过 App Store 支付系统进行充值的行为产生分歧,iPhone 16 系列可能将不支持微信。苹果期望腾讯堵住绕过 App Store 支付的途径,因为如此一来,苹果便会减少 30%的充值抽成。 当然,苹果与腾讯彻底决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中国,微信与 iPhone 相互依存,二者不会闹到两败俱伤的地步。 紧接着,iPhone 16 系列正式发布。一方面,它依然是硬件层面最为出色的 iPhone,同时也是开启苹果 AI 时代的产品,当然,目前那些 AI 功能的实用性还不太强;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更换手机的兴趣已大不如前,尤其是 iPhone 15 Pro 系列的用户,更换手机很难获得明显的体验提升。 再往前数个月,有关苹果的重大消息是其内部宣布放弃造车计划,十年时间,百亿美元的投入付诸东流,原造车团队重新分流,主要流向 AI 领域的研发。 “iPhone 曾经改变了世界,如今苹果只能对 iPhone 进行变革” 自 2007 年初代 iPhone 发布以来,十七年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变革是由手机硬件厂商、操作系统提供商、3G&4G&5G 网络基础设施、众多大小互联网公司以及数十亿智能手机用户共同推动的。 我们的购物、出行、餐饮、支付以及家居等生活方式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苹果在其中的付出与收获均名列前茅。 然而,即便再迟钝的人也已察觉到,移动互联网的故事在几年前便已讲完,我们的生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互联网过度改造,许多人对手机的依赖已超出了健康范畴,人们开始反思是否在屏幕上花费了过多的精力。 有一些迹象可以证明这一点,例如微信的更新频率逐渐降低,新功能越来越少,近几年淘宝的功能更新更是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且人们也不再那么急于更换手机,两年前的手机如今依然流畅,拍照功能依然强劲,价格愈发昂贵的旗舰机固然令人惊艳,但手中现有的手机也依然好用。 也就是说,iPhone 在这场移动互联网改变物理世界的大变革中确实功勋卓著,凭借 iPhone + iOS + App Store 的商业模式,苹果赚取了智能手机行业中绝大部分的利润,有时甚至赚取了超过行业 100%的利润,因为有不少手机品牌出现了亏损。 但是纵观 iPhone X 之后的 iPhone,实际上能够为人们带来显著体验提升的更新仅有两个:120Hz 刷新率屏幕以及 3X 或 5X 长焦镜头的加入。若勉强算上的话,更换 Type - C 接口也可算一个。然而,这些特性在 Android 阵营早已出现。此外,这几年几乎所有 iOS 的更新都只是锦上添花,用户对 iOS 的要求已变为“少些漏洞,多些续航”。真正具有新意、外界所期待的 AI 能力,还是通过借助 OpenAI 的 ChatGPT 来实现的。 许多不关注财报数据的人或许会对苹果的第二大收入来源是“服务”感到惊讶,这里所说的“服务”包括了 App Store 抽成,以及 Apple Care + 和 Apple Music 等订阅服务的收入。在刚刚过去的 2024 财年第三季度,苹果的“服务”收入为 242.1 亿美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 212.1 亿美元大幅增长 30 亿美元,占本季度 857.8 亿美元总收入的 28%之多。另外,iPhone 硬件收入为 376.78 亿美元,二者相加,几乎占据了苹果季度总收入的四分之三。 其余约四分之一的收入由 Mac、iPad 以及手表耳机配件等组成,这便是苹果目前营收的基本格局。 iOS 封闭生态、iPhone 的良好体验、App Store 应用生态以及衍生的订阅服务,共同构成了或许是历史上最为优秀的商业模式,这种堪称无懈可击的商业模式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 iPhone 本身。 因此,苹果最为重要的工作实际上是让已经拥有 iPhone 的人继续使用 iPhone,让尚未使用 iPhone 的人选择 iPhone。一旦用户数据沉淀在 iOS 和 App Store 体系中,并搭配成 iPhone、iPad、Mac、Apple Watch 和 AirPods 等硬件以及 Apple ID 生态后,用户脱离该生态的成本将大幅提高。 这一切的核心与载体,便是 iPhone。 只要人类对手机仍有需求,苹果的根基就不会崩塌。 但是如前文所述,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增长时代已经结束,如今已进入青铜乃至黑铁时代,iPhone 曾经改变了世界,而现在苹果只能对 iPhone 进行变革。 “乔布斯为何打造 iPhone?” 答案在《乔布斯传》中,十分简单。 在 iPod 业务取得巨大成功后,乔布斯敏锐地察觉到手机所带来的威胁与弊端。当他看到手机开始配备摄像头时,便预感到数码相机将面临危机,那么当手机内置音乐播放器时,iPod 也将很快陷入困境。 至于手机的弊端,在乔布斯和苹果同事们看来,相当明显,当时的手机都堪称劣质品,他们渴望拥有一款自己心仪的手机。 于是,iPhone 以及 iPhone OS 应运而生。 随后,在 iPhone 3G 上搭载了 App Store,到 iPhone 4 时,iPhone OS 更名为 iOS,至此,我们所熟悉的三件套得以完备。 看似苹果如今的根基建于 2008 年,但实际上我们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过去。 例如,1985 年,乔布斯被苹果逐出后创立了 NeXT 软件公司,这并非乔布斯成功的创业经历,因为该公司并未销售出大量电脑,但其开发的操作系统 NeXTStep 却影响深远,它是首个基于 Unix 且易用的图形操作系统,也可视为 Mac OS X 的前身,以及 iPhone OS 和 iOS 的始祖。 一脉相承,这便是乔布斯能够打造 iPhone 的原因。 “苹果为何不造车?” 上半年撰写《小米造车,就是小米最佳的投资方式》时,我们曾对比过小米造车成功的原因以及苹果不造车的缘由。 主要原因在于小米本质上是一家制造业公司,追求广品类、大覆盖以及高性价比,对高利润率并无执念,因此能够投身于利润率较低的新造车运动中,毕竟造车属于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即便如 BBA 和保时捷等品牌,其利润率也并不高。 然而,苹果并非制造业公司,它没有自己的工厂,硬件溢价较高,服务收入和利润率更是高得惊人。 以 2024 财年第三季度为例,苹果营收 857.8 亿美元,净利润 214.5 亿美元,净利润率高达 25%。作为对比,宝马和奔驰的净利润率通常低于 10%。 并且,资本市场对汽车企业的市盈率或市销率的评估都相对较低。 苹果看不到“以 10 万美元的价格每年销售千万辆汽车,且每辆汽车还能赚取两三万美元”的可能性,也无法接受以制造业的利润率方式来盈利,因为这极有可能会降低其利润率和市盈率。 类似地,当人们习惯了以互联网行业的利润率赚钱方式后,就会对通过制造和销售硬件来赚钱的方式不屑一顾。 毕竟,几个设计师和几个程序员制作出一个游戏新皮肤,就能让无数人一次次地充值 648 元,而一款硬件想要赚取 648 元则极为困难。 这是出于财务方面的考虑,也是最为主要的原因,也许苹果内部有许多人期望打造出一款划时代的汽车,但董事会或许只希望看到漂亮的财务报表。 不过,关于苹果为何不造车,也可能是其尚未找到在硬件之外,依靠服务盈利的途径。 BBA 等车企通过各种硬件预埋,然后通过付费解锁来盈利,例如远程开启空调、开通座椅加热、解锁后轮转向等功能都需要付费。 但这种盈利方式显得不够优雅。 “苹果还是应该造车” 2007 年,诺基亚在手机市场的占有率接近 40%,正值巅峰,被视为不可战胜的存在。 当 iPhone 发布时,实际上只有少数人看好这款产品,更多的人正如诺基亚或黑莓所认为的那样,iPhone 不够耐用,没有实体键盘,输入效率也不够高…… 若从职业经理人的视角来看,当时 iPod 业务如日中天,足以使苹果成为一家滋润的公司,完全没有必要去涉足挑战诺基亚这个巨头。 正如苹果经过权衡,发现“iPhone + iOS + App Store”的商业模式完美无缺,无需另起炉灶去造车一样。 前段时间,硅谷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创业加速器和投资公司 Y Combinator 的创始人 Paul Graham 撰写了一篇《Founder Mode(创始人模式)》,指出当下职业经理人管理公司的弊端,认为公司若要成就伟大事业,就需要“创始人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创始人的直接参与以及对公司发展方向的精准掌控,而非简单的授权与放权。讨论的起因是 Airbnb 创始人 Brian Chesky 的一次演讲,他曾尝试招聘优秀的管理者,通过层级分明的放权来管理公司,最终问题不断,直至他亲自全权接手,公司才重回正轨。 Paul Graham 自然将乔布斯作为“创始人模式”的正面案例,用以说明具有使命感的创始人是如何不拘一格、忽略层级,带领企业改变世界。 倘若采用“创始人模式”,而非“职业经理人模式”,苹果造车的结局或许会有所不同。 当乔布斯决定打造 iPhone 时,尚未有 App Store 的构想,自然也不存在对苹果超高净利润率的期望。也就是说,创始人往往不会像 CFO 那样,拿着计算器精心计算,寻找最完美的数字排列组合。 创始人更注重愿景,并坚定地去实现它。 当马斯克接替乔布斯,成为硅谷的商业偶像后,无人会怀疑“汽车”将成为下一个被变革并改变世界的品类,这一点极易预见。特斯拉、Google 和苹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都在进行类似的尝试,努力将汽车改造成未来的模样。 只不过,特斯拉是其中最为成功的一家,在能源形式、工程制造以及自动驾驶等诸多层面推动了这场变革。Google 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自动驾驶,这符合 Google 一贯的作风:依靠代码改变物理世界。 至于苹果在这方面的进展,我们所知甚少。一些蛛丝马迹表明,苹果起初雄心勃勃,愿景远大,期望打造一款没有方向盘、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但内部和外部的现实情况都不允许这样做;随后,苹果又退而求其次,决定专注于自动驾驶技术,但不一定生产汽车;也有消息称,苹果曾接近收购特斯拉,当时特斯拉还被称作汽车界的苹果。 美国可靠信源媒体收集的信息基本显示,每隔两三年,苹果造车团队就会经历一到两次负责人的更换以及方向的调整,在伟大构想与残酷现实之间徘徊不定,合作伙伴涵盖了众多传统汽车品牌,但最终始终没有一款属于 Apple Car 的产品问世。 在这一点上,特斯拉显得坚定且务实,其拥有“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的愿景,并制定了分阶段实施的“秘密宏图”来指引方向、确定节点。虽然我们经常看到特斯拉新车和新技术的发布与交付出现延迟,但在方向问题上,特斯拉并未出现反复。 例如,2006 年马斯克发布的第一章秘密宏图计划如下: 1. 制造跑车 2. 用赚到的钱生产价格实惠的车 3. 再用赚到的钱生产价格更实惠的车 4. 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同时,提供零排放发电选项 因此,我们看到了 Roadster 跑车、Model S / X,Model 3 / Y 以及 Solar City 等特斯拉已经实现的成果。 2016 年,马斯克发布第二章秘密宏图时,具体目标转变为储能、自动驾驶技术和 RoboTaxi 等,这也正是特斯拉正在努力的方向。 我们可以说马斯克是一个网络娱乐人物,是言行不一的骗子,但不能否认他是一个有着清晰目标并坚定执行的实干家。 从国内汽车厂商纷纷采用大型压铸机,到将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切换至“端到端”,足以证明,特斯拉实现了引领行业的目标,并有希望改变世界。 如果说特斯拉证明了投身造车的正确性,那么华为和小米则证明了造车未必有最合适的时间一说,以及造车过程中的挫折虽是必然,但并不可怕。 在小米 SU7 出现之前,看好小米造车的人寥寥无几,主要原因基本都是认为当前市场上新能源品牌众多,一个新手直接进入淘汰赛与各种老手竞争,无异于自寻死路。 然而,结果是小米在短短几天内就将一整年的产能销售一空。 问界刚开始的 M5 和 M7 表现平平,销量不佳,即便顶着华为的光环也未能大卖,但华为和问界迅速进行改进,M7 改款后加量减价,加上 M9 直接进军高端市场,使得问界的销量和平均价格都双双位居新势力前列。 总之,放弃可以有无数个理由,但成功往往源于坚持。 我们不能为了进行类比,而在智力上偷懒地将现在“iPhone 硬件 + iOS 封闭系统 + App Store 抽成”的模式比作柯达“胶片相机 + 胶卷 + 授权冲印店”的模式,毕竟我们尚未看到 XR 等设备颠覆智能手机的可能性,但数码相机对胶片相机的取代是可以预见的,即便苹果 Quick Take 100 发布时,其拍照质量在如今看来糟糕透顶,根本无法与胶片画质相媲美。 但如今,30%的 App Store 抽成已经面临诸多挑战和质疑,甚至在部分地区和特定情况下被推翻。 无论是未来主义者对汽车智能座舱的看好,认为人类会在汽车里花费更多时间,产品经理也会想方设法将我们留在汽车座舱内;还是像 Top Gear 主持人杰瑞米·克拉克森这样的老白男油车党认为电动车如同家用电器般无趣,实际上都在表明一点,汽车会与手机争夺用户的时间。 此外,正如开头所提到的,手机改变世界的任务基本已经完成,对手机进行改造的意义已不大,但另一个可能改变世界的事物,其变革还远远不够,这便是苹果还是应该造车的原因。

标签: 已经 越来越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