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裁减事件,主动脉危机的导火索和潜在解决方案

访客 新能源 8.2K+
标题:裁员涉及主动脉?开始召回被解雇人员,,一家公司在大规模裁员过程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据报道,这家公司的管理层决定对一些被解雇的员工进行召回。这一举动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一些担忧。虽然公司没有正式公布这些召回的具体原因,但有消息称,这可能与财务问题有关。,,关于此次裁员,有人担心这是企业为了削减成本的一种手段。也有观点认为这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旨在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压力。无论如何,这一事件将再次引起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关注,并推动企业在处理裁员和解雇方面更加谨慎。

今年4月,马斯克一挥手,裁掉了整个收费过高的团队,甚至包括还在休产假的团队负责人。

然而,由于缺乏运营,特斯拉Supercharger很快在用户体验上出现了问题。北美多处充电站被毁,高压电缆被盗,导致当地车主充电困难,引发不满。

马斯克随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迅速召回了过度充电团队的部分员工,包括北美充电业务总监等中层领导。果然是老员工最好

李想显然也有同感——

据界面新闻6月4日报道,仅一个月前开始大规模裁员的李,正在召回部分关键岗位的被裁员工。

有驻李人员表示,之前协商好的补偿金一直没有发放,后续的补偿金也不会提供给这些被召回的员工。这些员工的合同会被直接延长,被裁期间会被视为“福利假期”。

雷锋。com此前曾援引李智能驾驶部门员工的话称,李此轮人事调整对内部和测试部门影响很大,开发几乎陷入停滞,测试仅由少量低成本的外部团队辅助。

这一次,裁员切断了动脉。

理想裁员的全部故事

2023年年中,李想在一封致全体员工的信中阐述了李未来几年的目标:实现中国市场所有豪华品牌销量第一,年交付量达到160万辆。

根据李高级副总裁邹发布的交付目标,李预计2024年第一季度新车交付量为10-10.3万辆,3月份月销量达到5万辆,6月份交付量超过7万辆,全年将向80万辆的目标冲刺。

在加入Ideal之前,邹曾在华为和荣耀负责海外市场。后来Auto报道说,在被制裁前,华为在海外市场年收入翻番是正常指标,管理者的思维和行为都是为了业绩翻番。

李裁减事件,主动脉危机的导火索和潜在解决方案

就像蔚来汽车疯狂招聘3000名销售人员一样,李需要更多的人才能卖出更多的车。于是,理想开始按照80万辆的预期销量来分配资源。

去年9月,李在秋季战略会议上确定了大规模招聘计划,由首席财务官办公室主任牵头,使李成为扩张最快的新生力量。

财报显示,2021年底,李的员工人数为11901人,2022年底增加到19396人,去年年底增加到31591人。也就是说,李2023年新招聘员工12195人,同比增长超过60%,新增员工人数比2021年的总人数还多。

其中,李负责二手车、网络拓展、网络规划等销售相关服务的“销售服务运营”部门,去年7月还不到200人,今年年初已经扩张到近千人。

李裁减事件,主动脉危机的导火索和潜在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理想还花重金在上海虹桥租了一间面积过万平方米的办公室,计划将其打造成销售与服务部的永久总部,与特斯拉、蔚来等纯电车公司“征战长三角”。

但真正的问题是,在中国的新能源市场要实现销量翻番并不容易。要知道,2023年李只交付了37.6万辆。但在李想当时看来,有了这个5.3米长的“活动房”,完全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按照原来的产品规划,今年原本是李的纯电视大学年,以MEGA作为第一枪,下半年将推出三款纯电动车。

现在,他们都会跳票。

李裁减事件,主动脉危机的导火索和潜在解决方案

在上个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上,李想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公司今年不会发布纯电动SUV产品。

MEGA的失败削弱了李。今年一季度甚至出现了久违的经营亏损,金额高达5.8亿元。作为参考,李去年同期盈利4.1亿元,去年第四季度盈利30.4亿元。

以及去年的高分黑马喜剧《年会停不下来!和众合集团一样,李的第一个想法是裁员,裁员比例将超过18%。

2023年,李员工薪酬总额将超过121亿元,人均薪酬将超过38万元。如果裁员超过18%,将节省超过21亿元。

快速裁员即将开始。

前一天晚上提交名单,上午HR谈,下午人走,晚上飞书关。

在职场社交平台上,有已认证为前李员工的用户留下了上述文字。按照总人数3.16万人计算,这一轮裁员超过5600人比较理想。

其中,上面提到的销售服务运营部门员工将减少400多人,招聘部门从200多人减少到40-50人,甚至被视为长期竞争资本的智能驾驶团队也将减少到1000人以下。

李裁减事件,主动脉危机的导火索和潜在解决方案

对于这一轮的组织优化,李想本人也做出了回应。他表示,这一轮调整的核心变化是成立了专门的质量运营团队,让业务专注于高质量的决策,提高执行效率,而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在重复性的运营工作上。

不过,李想认为,组织架构调整带来的好处不会在短期内体现出来。

我觉得通常需要12-24个月才能看到组织升级调整的真正成效。如果要衡量这次组织调整的结果,应该在2025年看得更清楚。

现在看来,正如他所说,裁员的好处短期内很难体现,但此举带来的问题很快就被摆上了台面。

降本增效的本质是提高效率。

李想肯定不想做出这么大的裁员举动。在此之前,他还高调介绍了华为全球HRBP管理部。大家都知道快速膨胀和收缩的团队无法静下心来做好产品,但是投资人给的业绩压力太大了。

前两天,游览车报道说,李之所以处于这样的恐慌状态,不仅是因为MEGA脱离了主流的审美风格,还因为投资人与李想的意见分歧,这也促成了李想的人格分裂“表现”,他威胁要让工厂工人的收入赶上德国和日本发达国家的工资,然后在后者开始疯狂裁员。

5月16日,李被美国投资者集体起诉“公司及部分高管发布虚假声明,违反证券法,夸大市场需求和操作策略,导致股价下跌,投资者损失”。

李当晚回应,称确实有诉讼。“但这一指控毫无根据,我们将尽最大努力保护公司和股东的利益。”。

除了外部投资者和管理层的分歧,李内部矛盾也越来越严重。

李裁减事件,主动脉危机的导火索和潜在解决方案

自从全面对标华为以来,李引入了很多华为的血液,带了很多的产品上场,行事风格也比较激进。另一方面,以曾在宝马工作过的汽车业务副总裁刘杰为首的老牌理想主义者则较为保守。

双方都试图把生意收在自己手里,重复的事情,重复的流程事半功倍。

[div][div]

人的问题是一切的根源,最近一次组织变动后各部门的职责不是很明确。

显然,对于李这个年轻的企业来说,仅仅靠裁员来提高盈利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要提高效率。

其实理想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选择从更贴近用户的销售和交付体系入手。

李裁减事件,主动脉危机的导火索和潜在解决方案

人人汽车近日报道,李将零售和向总部发货的职能并入销售。在此之前,零售端和配送端的绩效考核方式是不一样的。

对于负责讲解产品和带领试驾的销售团队来说,如果消费者做出决定,24小时内没有主动退款,可以纳入销售人员的KPI。当月可以领取相应的工资或奖金,不受客户实际提车时间的影响。

对于交付团队来说,交付率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如果部分客户因为自身原因延迟提车,当月交付比例受到影响,那么当月交付团队的收入也会受到影响。

为了保证业绩,交车端可能会劝说一部分消费者先退单,在可以提车的月份下单,但这种操作会影响销售部门的业绩。

现在两个团队合并后,目标更加一致。

此外,李还对CEO办公室部门进行了重点调整,由原来涵盖品牌部、产品部、业务部、战略部、供应部的部门调整为“产品与战略组”,弱化了供应链和商业销售的职能。

从5月份的交付成绩来看,全面转向L系列的调校理想确实有不错的表现。在降价政策的助力下,共交付新车3.5万辆,其中新上市的理想L6交付量成为当月销售主力。

然而,李要完成全年的销售目标还是有点困难。

李裁减事件,主动脉危机的导火索和潜在解决方案

今年3月,由于MEGA和2024款车型订单不理想,将全年销售目标调整为56-64万辆较为理想。

现在,在三款纯电动SUV车型推迟上市后,Ideal再次下调了年度销售计划。理想希望在今年下半年尽快实现月销量5万辆。根据这一数据,其年销量约为48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增长27.6%。

李的变化还会继续。

*参考资料:

[1]大裁员影响产品开发和测试,李召回部分被裁员工,附界面新闻;

【2】理想员工谈:我们的问题出在人,看车;

【3】理想销售目标下调后,会引发销售系统的连锁反应,Auto会被耽误;

【4】零售和交车两大部门合并比较理想,卖车和卖车,每个人都是Auto。

标签: 理想 汽车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