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正式宣布,欧盟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
集团’中国电动汽车的价格被扭曲了。靠巨额政府补贴人为压低价格。”
乌苏拉·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在国情咨文中提到了他对当前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看法。她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价格在巨额补贴下长期保持低位,将严重“扭曲”欧洲国内市场。
持续数月的欧盟“反补贴调查”将带来额外关税,一定程度上削弱国内新能源出海的竞争力。但长期来看,调查政策的出台只能延缓国产新能源汽车出海的进程,国产新能源在产业生态上对欧洲市场的渗透可能难以控制。
出口赶超,产业链迁移
2023年是中国汽车工业特殊的一年。
据相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汽车234万辆,同比增长76.9%;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79.5万辆,同比增长112.7%。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强劲增长,中国汽车出口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在欧洲市场,中国上半年向欧洲出口了约35万辆新能源汽车。作为参考,同期欧洲市场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为141.9万辆,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24.6%。虽然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尚未形成品牌效应,但沉重的市场份额已经让欧洲市场提前嗅到了危机。反补贴调查不是临时起意,而是酝酿已久。
在出口持续向好的背景下,中国汽车出口生态开始发生变化。与追求单一出口量相比,国内汽车企业对海外本地化生产的态度更为积极。从“量”到“质”,中国的车企不仅仅满足于卖车,还打算把产业链搬到国外。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国内汽车品牌已经寻求在海外“扎根”。以国内新能源龙头比亚迪为例。据微博博主@ Kuai Chang透露,目前比亚迪海外规划有三大生产基地,分别是乌兹别克斯坦、泰国和巴西。
其中乌兹别克斯坦工厂生产两款,预计承担5万产能需求,目标是今年9月正式投产;泰国工厂将以两款纯电动汽车为主,2024年年中投产,承担15万辆的目标产能;巴西工厂预计承担30万的产能。按照规划,2025年比亚迪海外基地产能将超过50万辆。
乌兹别克斯坦的工厂,似乎是最快实现的,最近也变成了现实。9月27日,乌兹别克斯坦官方发布声明,宣布与比亚迪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合资工厂,生产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三期项目建成后,合资工厂年产能可达30万辆。
当然,不仅仅是比亚迪的想法。中亚和东南亚的市场只是产业链迁移的第一步。如果你想在海外建立品牌,欧洲是唯一的下一站。
将生产线转移到欧洲的步伐已经加快。
SAIC国际业务部总经理余德在媒体沟通会上确认,SAIC计划在欧洲设立当地工厂,目前处于选址阶段。“请进来,走出去”,SAIC在欧洲市场有足够的话语权。1-8月,SAIC在欧洲市场共销售新车15万辆,同比增长1.5倍;本月慕尼黑车展后,比亚迪也释放了在欧洲建厂的信号。品牌公关总经理李云飞透露,比亚迪今年将完成欧洲当地工厂的选址。
对欧盟来说,启动反补贴调查可能有点晚了。暂且不论国内新能源是否涉及倾销,国内车企已经通过从单一生产中心转向多中心生产结构,为欧洲市场的贸易壁垒松绑。
电池优势,回馈产品
相比产业链的“大爆炸”式转移,电池安装更像是一种无声的渗透。除了国内车企出口结构的良性转变,动力电池为欧洲市场带来更多“中国元素”。
据SNE研究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容量达到304Gwh,比同期(2022年6月)增长50%,全年总装机容量有望再创新高。
有意思的是,在总容量为304 Gwh的动力电池这块大蛋糕上,中国电池厂商分得相当稳。半年来,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贡献动力电池总装机容量112Gwh,同比增长56.2%,动力电池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36.8%,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动力电池。排名第二的比亚迪,累计装机容量约47.7Gwh。
做一个简单的数字转换,仅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和比亚迪的动力电池总装机量就接近160Gwh,占全球份额的47.05%,市场份额接近一半。
近半市场的背后,是对中国电池生产上下游的强势把握。在动力电池完整的生态链中,国产电池几乎贯穿了完整的上下游布局。上游原料方面,国内企业掌握了电池矿的主动权。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掌握了世界41%的钴资源和世界50%以上的锂资源。同时,中国也是镍金属的最大控制国。在中下游,中国找到了廉价电池的捷径(磷酸亚铁锂替代正极),更低的建厂和人工提炼成本让国内电池企业牢牢守住了优势。
在早前《东车汇》的一篇文章中,报道了特斯拉欧洲版Model Y首次搭载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这不是个例。不久前在德国慕尼黑车展亮相的奔驰全新CLA概念车型也有同样的计划。根据奔驰官方披露,未来纯电动CLA将提供磷酸铁锂电池版本,电池供应商来自比亚迪。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今年8月,纯电动汽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连续13个月增长,并首次超过20%。纯电动销量占总销量的1/5以上,成为购车第三大热门选择。
中国电池对于积极向电工转型的欧洲车企来说是不可回避的壁垒。
在早前《东车汇》的一篇文章中,报道了特斯拉欧洲版Model Y首次搭载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这不是个例。不久前在德国慕尼黑车展亮相的奔驰全新CLA概念车型也有同样的计划。根据奔驰官方披露,未来纯电动CLA将提供磷酸铁锂电池版本,电池供应商来自比亚迪。
另外,国产电池的优势还在扩大。同样在慕尼黑车展上,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全球首款磷酸亚铁锂4C充电电池——沈星充电电池。与此同时,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在欧洲建立R&D中心和两个生产基地,实现R&D和生产的本地化。
欧洲汽车公司需要中国电池。
无论是从产业链的转移,还是电动车的电池芯,中国新能源的全球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欧洲的反补贴调查似乎只是新能源出海大篇章中的一场小风波。
文章最后,我想引用德国总理奥拉夫·舒尔茨在慕尼黑车展上的开幕词:
竞争应该刺激我们,而不是吓我们。
政策挡不住电池和产业链的渗透。与其花精力去调查不良竞争,不如从自身产业的上下游布局去找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