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始建于1956年,是云南省第一所省属公办艺术类职业院校,被誉为“红土高原上艺术家的摇篮”。建校近七十年,学院经历了多次历史变迁,先后更名为云南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云南省戏曲学校、云南省文艺学校、云南省艺术学校等。2001年9月,云南省艺术学校与云南电影学校合并,组建新的云南省艺术学校;2004年5月,云南省艺术学校与云南省文化厅职工大学合并,正式成立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确立了培养实用型中高级文化艺术人才的办学目标。2006年,学院恢复并加挂“云南省艺术学校”牌子,形成了大中专一体化的办学格局。
学院在艺术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被认定为云南省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滇剧、花灯)传承基地、云南华文教育基地、云南民族文化传承创新重点骨干院校等。2016年和2017年,学院连续两年入选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2021年,学院获批省级高水平学校培育单位,舞蹈表演专业群获批省级A档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此外,学院还是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云南省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高校、云南省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示范高校、云南省创业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院在就业方面表现突出,与多家知名企业和文艺院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如云南省歌舞剧院、云南省花灯剧院、云南省滇剧院、云南省杂技团、杭州宋城集团、华侨城等。学院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云南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许多毕业生在国内外知名艺术团体和文化企业中担任重要职务。
学院现有戏曲学院、表演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设计与传媒学院、文化旅游学院、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学院3个教学实体。学院还与企业共建了“杨丽萍文化艺术产业学院”和“教育产业学院”,进一步推动了产教融合。学院拥有一批国内省内知名艺术家、教学名师和技能大师,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3人,云南省文化名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技能大师4人。
学院在艺术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培养了众多优秀艺术人才,如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著名指挥家李心草,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执行总导演陶春,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肖学俊,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茸芭辛娜,全国戏曲梅花奖得主王玉珍、胡春华、陈亚萍等。学院师生在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青年演员比赛等赛事中屡创佳绩,连续三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学院积极融入云南边疆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东南亚艺术团”和“实验杂技团”,学院开展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大篷车、百团千队红色轻骑兵和脱贫攻坚惠民演出等活动。学院还接待了来自欧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艺术教育代表团,派出师生赴海外参加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并接收南亚东南亚、香港等地区的留学生进行短期教育。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按照“精专特、高质量、强基础、创一流、育新人”的目标任务,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国内知名、区域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类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