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理学院
二、2025年四川文理学院简介
四川文理学院,坐落于天府之国四川东部的达州市,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的前身可追溯至清末的龙山书院,1976年开始举办高等教育,最初名为达县师范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正式成为全日制普通高校,并先后更名为达县师范专科学校、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学校升格为本科高校,成为川东地区唯一的省管普通本科院校。2016年,学校被确定为“四川省高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单位”,2018年,进一步被增列为“四川省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现拥有莲湖、南坝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314亩,校舍建筑面积41.79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56万余册,电子图书64万余册,中外文纸质期刊5万余册,电子期刊62万余册,音视频资源2万余小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28亿元。学校现有教职工近1100人,其中专任教师836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2%,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比84%。学校还拥有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6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名突出贡献专家,2名省级教学名师,4名省级优秀教师。全日制在校学生19000余人,其中包括65名留学生,面向全国22个省市招生。
学校设有23个二级学院,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医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开设59个本科专业和7个专科专业。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数学与应用数学、文化产业管理、物业管理、行政管理、学前教育等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广播电视编导、机械工程、美术学、小学教育等专业为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
校史与历年大事
四川文理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清末的龙山书院,历经百年风雨,学校始终秉承“博文大理,厚德笃行”的校训,坚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办学精神。1976年,学校开始举办高等教育,1978年正式成为全日制普通高校。2006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高校,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6年,学校被确定为“四川省高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单位”,2018年,学校被增列为“四川省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层次和科研实力。
就业情况
四川文理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始终将就业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与国内100多家地方政府、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建立了共建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始终居于全省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以其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突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校还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四年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色专业
四川文理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坚持“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升水平、错位发展”的原则,形成了以文化创意、智能制造、化工环保、教师教育、康养旅游、财经管理、政治法律、生态建筑等8大学科专业群为核心的特色专业体系。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数学与应用数学、文化产业管理、物业管理、行政管理、学前教育等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广播电视编导、机械工程、美术学、小学教育等专业为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
科研与学术
学校实施科研强校战略,注重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现有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青少年文学艺术社科普及基地,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特色植物开发研究实验室,参建“工业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磷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中心等30余个科技创新平台。学校还建有22个科研团队,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7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41项,市厅级课题1580多项,获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300余项、科技成果奖近10项,获准国家专利近60项。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捷克、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老挝等国家的1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每年有300多名师生到海外高校学习交流。学校还积极引进优质外智,常年有10名左右外籍专家和教师在校任教,为拓展国际教育视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增进教育国际化和跨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校园文化
学校注重环境与校园文化对师生的潜移默化影响,充分发挥校园自然和人文景观及文化艺术科技活动的育人功能,打造生态、科技、文化校园。近年来,学校在全国和全省大学生艺术节、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啦啦操、曲棍球等赛事中,获得国家级奖励近百项、省级奖励400多项。学校还荣获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称号,学生社团联合会获“全国学生最具影响力社团联合会”,37名学生登上2017年央视春晚舞台,3名学生代表中国高校参加第七届亚洲杯室内女子曲棍球赛荣获亚洲第6名。
四川文理学院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秉承“博文大理,厚德笃行”的校训,弘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办学精神,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