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滔滔长江,古韵荆州。这是一座有着五千多年文化底蕴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都城,这是楚文化发祥地、三国文化荟萃地、红色文化富集地、长江文化展示地。这里,历史荣光,文化璀璨。长江之滨,护城河畔,矗立着一所倾心培养基层医药卫生与健康产业人才的摇篮——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学校)。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条件优越,前身为创建于1952年的荆州卫生学校和1958年的湖北省中医药学校。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全国第一所中医药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实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湖北省卫生厅(卫计委)、荆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管理体制。
学校设有8个教学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基础学院、基础医学院、中医学院、药学院、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拥有2所直属附院、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学院)和1所省级标准化实验动物中心。学校集医学教育、科研和临床于一体,突出中医药特色,开设有以医学学科为主、覆盖医药卫生大类中的15个专业,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中3个专业和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中1个专业;开办有成人专科和护理学自考本科(联办)专业;牵头制定了“全国高职院校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教学标准”;拥有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点1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专业2个,国家骨干专业4个,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国家“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国家在线精品课程1门,1+X证书制度试点5项;拥有湖北省高水平专业群1个、重点专业1个、品牌特色专业7个、实训基地1个、精品课程5门、在线精品课程3门。学校拥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中医学教师团队1个,湖北省职业教育技能名师工作室2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
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区市招生,累计培养了10万余名医药卫生专业人才和健康产业人才,涌现出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甘如意,“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党的十九大代表”郑雄,“全国优秀志愿者”“中国大学生百炼之星”黄贵军,“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范尉、黄振光,“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彭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付鑫,“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春丽,“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感动荆州”年度人物孟茂林,“感动荆州”年度人物、“荆州好人”“荆州楷模”魏春宇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学生。2021年11月,学校1976级中医药3班优秀校友田金洲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湖北省优质校”“湖北省文明单位(校园)”等荣誉称号,先后确定为“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数字校园实验校”“中医药保健服务国家标准研发及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及“湖北省乡村医生培训中心”“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等,临床医学院学生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临床医学院团总支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总支”。
学校在就业方面表现突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学校与多家知名医院和医药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学校还定期举办校园招聘会,邀请各大医院和医药企业来校招聘,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就业平台。
学校的特色专业包括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等,其中中医学专业是学校的王牌专业,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学校的中药学专业在全国享有盛誉,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中药学人才。护理学专业则注重实践教学,学生毕业后深受各大医院的欢迎。
学校校史悠久,自1952年建校以来,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和发展。1958年,学校更名为湖北省中医药学校,开始专注于中医药教育。2002年,学校升格为全国第一所中医药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全国中医药教育的重要基地。
学校的历年大事包括:1952年建校,1958年更名为湖北省中医药学校,2002年升格为全国第一所中医药普通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获批为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2015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湖北省卫生厅(卫计委)、荆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学校,2021年学校1976级中医药3班优秀校友田金洲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校将继续秉承“厚德博学、精诚济世”的校训,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的医药卫生和健康产业人才,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