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程学院
常州工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经济发达、文教昌盛、交通便捷、美丽富饶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州。学校自1978年创建以来,历经多次发展与变革,现已成为一所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高等学府。
校史沿革与历年大事
常州工学院的前身是1978年创建的常州市七·二一工业大学。1980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常州职业大学。1982年,教育部批准建立常州工业技术学院。2000年,常州工业技术学院与常州市机械冶金职工大学合并,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常州工学院。2003年,常州师范专科学校(筹)成建制并入常州工学院,进一步壮大了学校的办学实力。2011年,学校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2017年,学校正式获批江苏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1年,学校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获批首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2023年,学校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合作设立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常州工学院赫特福德学院获教育部批准。
学校规模与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辽河路校区、会馆浜路继续教育学院和长江路科技产业园,总占地面积近1500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设有19个教学单位,拥有61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6504人。在职教职工1408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01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56%)、具有高级职称教师500余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20余人。学校还拥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教学名师”、省“333工程”培养人选和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等190余人次,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7个。
特色专业与学科建设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持续优化专业结构。目前有49个专业招生,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6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立项建设点2个,省特色专业4个,省重点专业(类)5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一期工程项目3个。6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落地办学认证,1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第二级认证。
就业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依托企业、行业和校友资源,建立了稳定的省内外毕业生就业基地和就业工作网络,构建了就业长效机制,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近年来,毕业生平均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3.7%。学校作为江苏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示范基地,积极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支持。
科研与社会服务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整合学科资源、凝练学科方向,大力推进一流应用型学科建设。现有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等4个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获批江苏高校文化创意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建设单位。学校近五年以第一申报单位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74项,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55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9项,授权发明专利316件,牵头、参与制定各类标准28项,纵横向到账经费近7亿元,学校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认定为“留学江苏”目标学校,招收来自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与美国、英国、德国、丹麦、日本等国家以及澳门、台湾地区的60多所高校在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学分互认、合作办学等领域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共同举办了软件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获批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常州工学院赫特福德学院,机构首期开设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三个专业。
未来展望
当前,学校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高等教育改革,扎根地方办大学,切实履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围绕常州“532”发展战略和“新能源之都”建设,聚焦“产教深度融合、校城一体发展”办学特色,坚持改革创新,精准务实地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向着建成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地方大学奋斗目标不断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