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艺术学院
2025年上海戏剧学院简介
上海戏剧学院(简称“上戏”)创建于1945年,是文化和旅游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也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上海市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院校。
学校前身是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由著名戏剧家李健吾、黄佐临、顾毓琇、顾仲彝等人于1945年12月1日创立。1949年更名为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1951年更名为上海市戏剧专科学校。1953年,山东大学艺术系戏剧科、上海行知艺术学校戏剧组并入,组建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独立办学、独立建制)。1956年正式更名为上海戏剧学院,隶属国家文化部,成为国家重点艺术院校,戏剧教育家熊佛西担任首任院长。2000年,学校划归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文化部共建。2002年,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上海市戏曲学校和上海市舞蹈学校并入,上戏成为涵盖戏剧、戏曲、舞蹈、影视等多学科专业的综合性艺术院校,办学层次从中专、大学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全覆盖。
学校现有教职工823人,其中在编人员564名,非在编人员259人。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3306人,包括本科生2256人、硕士研究生822人、博士研究生180人、留学生40人及预科生8人。学校设有表演系(含音乐剧中心)、导演系、戏剧文学系、舞台美术系、戏曲学院、舞蹈学院、电影学院、创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0个二级教学单位,以及附属戏曲学校和附属舞蹈学校2所附属中专。
上戏现有17个本科专业,其中表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艺术管理、舞蹈表演、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学、舞蹈编导10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戏剧教育、数字媒体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绘画4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特色专业如表演、戏剧影视导演、舞蹈编导等在全国享有盛誉,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
学校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硕士授权领域7个。戏剧与影视学入选上海市首批高峰Ⅰ类学科建设计划,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分别入选首批高原Ⅰ类、Ⅱ类学科建设计划。2019年,学校以戏剧与影视学为主体进入上海市高水平高校建设行列。戏剧与影视学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已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一。
目前,学校已形成“四个中心”校区布局和功能定位:戏剧艺术教育中心(华山路校区)、中华戏曲教育中心(莲花路校区)、国际舞蹈教育中心(虹桥路校区)、影视新媒体教育中心(昌林路校区)。
上戏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至善至美”的校训精神,致力于培养“品德正、基础厚、专业精、实践强”的德艺双馨艺术人才。学校自觉承担文化艺术人才培养、艺术创作、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主动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等艺术院校。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上戏紧紧围绕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等重大战略,形成了三大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一是贯通式培养,有效贯通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校区功能布局;二是平台型育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筑有利于艺术人才培养的校内统一平台、社会创新平台、全球文化艺术大平台;三是国际化视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总部落驻上戏,成为学校国际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的高端平台。
建校七十八年来,上戏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艺术专门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其中不乏中国乃至国际具有影响力的戏剧、影视、舞蹈、美术领域的名家和高素质专业人才。学校毕业生在国内外享有广泛声誉,荣获众多戏剧、影视、美术、戏曲、舞蹈作品大奖,如“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飞天奖、金鹰奖、金话筒奖、金狮奖、白玉兰奖、荷花奖等。
在就业方面,上戏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就业领域涵盖戏剧、影视、舞蹈、美术、文化管理等多个方向。学校与国内外知名剧院、影视公司、文化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近年来,学校还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化创意企业。
上戏的校史和历年大事见证了学校的发展与辉煌。从1945年建校至今,学校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与发展,始终站在中国艺术教育的前沿。未来,上戏将继续秉承“至善至美”的校训精神,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推动中国艺术教育的国际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