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工程大学

默默网 院校库 2025-09-08 1 0

二、202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简介

(一)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简称“海工大”)的前身是1949年11月经毛主席亲自批准成立的大连海军学校机械系,首任校长为时任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大将。1954年,学校独立办学并更名为海军机械学校,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正规的海军军事高等院校。1960年,学校组建为海军工程学院,并于1961年接收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的部分专业。1963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69年,学校从大连迁至武汉。1999年,海军工程学院与原海军电子工程学院合并,组建为海军工程大学,并被确定为全军五所综合大学之一。2017年7月,经习主席亲自批准,新调整组建的海军工程大学正式成立,2018年被确定为全军重点建设院校。

学校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以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为主体,学历教育与任职培训相结合。海军第一个本科专业、第一个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全国重点学科均出自该校。作为全军著名的多兵种专业类高等教育院校,海工大不仅是军队重要的教学科研基地,更是培养海军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摇篮。

(二)学科专业

经过70多年的建设,海工大形成了以工为主,工学、理学、管理学、军事学多门类协调发展的综合化学科体系。学校现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国家能源新能源接入设备研发(实验)中心。作为军队重点建设院校,学校还拥有6个军队重点建设学科专业、6个军队重点实验室、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一级学科、5个硕士一级学科学术学位授权点和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开设34个本科专业,覆盖了海军绝大部分专业领域。

学校的特色专业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武器系统与工程等,这些专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学校以建设世界一流海军院校、培育一流军事人才为目标,形成了“严谨、求实、拼搏、创新”的校风。近年来,学校承担了海军近三分之一的本科和近半数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任务,为海军培养了10万余名高素质军事人才,走出了近百位共和国将军和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三)师资队伍

海工大坚持以教员为办学之本,拥有一支以院士名师为龙头、学科带头人为中坚、优秀中青年骨干为基础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八一勋章获得者马伟明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何琳教授,以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东教授等一批杰出人才。近60人次被评为全国、全军优秀教师。学校的“电力系统电磁兼容创新研究群体”入选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电力集成创新团队”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团队奖,舰艇降噪、装备保障等专业团队也多次获得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

(四)科研成果

学校坚持实施大科研战略,形成了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实践、服务保障”为一体的科研体系。近年来,学校承担了多个国防重点工程项目,建立了26个科研机构,成为军队新装备研发和提升战斗力的生力军和智囊团。学校先后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700余项,其中国家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军队特等奖1项、一等奖65项。学校曾参与研制我国第一代可储存液体火箭推进剂、第一台“巨龙号”内燃机车,并在“舰船新型供电系统”“珊瑚岛礁淡水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五)校园生活

海工大校园环境优美,四季景色宜人。学校在全军院校中率先建设了创客空间等49个学员创新实践俱乐部,常态化举办计算机文化节、电子科技创新月等活动。近年来,学校组织学员参加国内外、军内外学科竞赛活动,获得国家级、省部(军队)级以上奖项890余项。学校连续6年代表海军参加土耳其国际航海技能竞赛,四获冠军、两获亚军。此外,学校还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开展合作办学,为学员提供更多学习和发展机会。

(六)就业前景

作为海军人才培养的摇篮,海工大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学校毕业生主要面向海军部队、科研院所、军工企业等单位就业,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学校与多家军工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在海军装备研发、舰艇指挥、电子信息等领域表现出色,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选择了海工大,就是选择了成功。海军工程大学努力为每名有志青年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和学习成才的机遇,我们期待着与有志献身祖国蓝色海疆的优秀青年携手同行,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贡献青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