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简称SUFE)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商科高等学府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担任商科主任,奠定了学校在商科教育领域的坚实基础。1921年,随着国立东南大学的筹建,商科扩充改组并迁至上海,成立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学。著名教育家郭秉文担任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任教务主任,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的学术发展。
1932年,学校独立建校,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成为当时国内唯一的国立商科类本科高校。1950年,学校更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和姚耐先后担任院长,为学校的经济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学校正式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标志着其办学层次和学科建设的全面提升。2000年,学校由财政部划归教育部领导,进一步拓宽了发展空间。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上海市政府签署共建上海财经大学协议,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开启了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目标奋进的新篇章。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已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工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学校占地812.9亩,共有三个校区,主校区位于国定路777号。截至2023年9月,学校共有各类在校生19483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8040人,硕士生7226人,博士生1408人,留学生334人。学校拥有专职教师96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56人,副高级职称372人,师资力量雄厚。
上海财经大学在就业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学校与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和金融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学校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实习推荐、就业咨询等全方位服务。近年来,上财毕业生在金融、会计、咨询、互联网等领域的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许多毕业生进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国内外知名投行、大型国企等机构工作,薪资水平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的特色专业包括金融学、会计学、经济学、工商管理等,其中金融学和会计学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还设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如“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实验室”“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实践机会。
上海财经大学秉承“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校训,坚持“扎根中国、放眼世界、立德树人、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以万计的财经管理和相关专业人才。学校正在为建设成为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校训:厚德博学 经济匡时
愿景:基于卓越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为鲜明财经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使命: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全球视野和民族精神,富有创造力、决断力、组织力、坚韧力的卓越财经人才;探索真理,促进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匡时济民,参与公共服务,引领社会发展;传承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兼容并蓄,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理念:扎根中国、放眼世界、立德树人、追求卓越
三风:“博雅诚朴,守正创新”校风;“平允尚贤,求真问道”教风;“至诚谨厚,思远笃行”学风
上海财经大学在战略上致力于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的一流社会主义大学。学校坚持现代化战略,顺应时代发展,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国际化战略,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坚持信息化战略,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升信息化应用和治理能力。这些战略的实施,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百年校史中,上海财经大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与发展。从最初的商科教育到如今的综合性财经大学,学校始终站在中国财经教育的前沿,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为中国经济的腾飞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上海财经大学将继续秉承优良传统,开拓创新,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