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

默默网 院校库 2025-09-08 1 0

北京理工大学(简称北理工)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其前身是1940年诞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校名,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革命家和教育家先后担任学校主要领导。1949年,学校迁入北京;1952年,定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1988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高校,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的成员。

学校建筑总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设有22个专业学院、7个书院以及8个新型教研机构。建校80余年来,北理工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走出了一条“红色育人路”“强军报国路”和“创新发展路”。学校以“延安根、军工魂”为红色基因,秉承“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培养了30余万名毕业生,其中包括李鹏、曾庆红、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4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

北理工在科技创新领域屡创佳绩,曾研制出新中国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台大型天象仪等多项“第一”。近年来,学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双一流”建设,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办学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稳居“双一流”高校第一方阵前列。

特色专业与就业优势

北理工的特色专业包括兵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这些学科在全国高校中稳居前列。学校还设有未来精工技术学院、协和医班、“李泽湘双创班”等人才培养特区,致力于培养具有批判性、颠覆性和创新性思维的领军人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始终保持在全国高校第一梯队,就业领域涵盖国防科技、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高精尖行业。

校史与历年大事

1940年,北理工的前身——延安自然科学院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自然科学教育领域的开创性探索。1949年,学校迁入北京,成为新中国国防工业教育的重要基地。1952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进一步明确了其国防工业院校的定位。1988年,学校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近年来,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取得显著成就,科研经费年均超过60亿元,科研成果量质齐增。

学科建设与科研成果

北理工现有9个学科门类,33个一级学科均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在物理学、网络空间安全、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进入国家第一梯队。近年来,学校在高能物质、科学探测、无人智能等战略性核心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年均科技投入保持在60亿元以上,科研成果量质齐增。

国际化与产学研合作

北理工与全球78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联合国多个机构及世界一流院校设立了师生交流项目。学校还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珠海校区、雄安校区等校地合作机构成果显著。

党建引领与文化建设

北理工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发展,建设了全国高校首个“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打造了立德树人“北理工模式”。学校还建成了国内首个“党领导的人民军工”展馆,弘扬“三代人”大师文化,持续提升育人氛围品质。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北理工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