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默默网 院校库 2025-09-08 4 0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85年11月,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黔南州第二人民医院,是当时西南三省唯一的医学专科学校。1992年,学校正式更名为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具有45年历史的黔南州卫生学校并入,进一步壮大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作为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院校,学校在医学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学校还是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贵州省人才基地、全省安全文明校园、贵州省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黔南州人才基地,并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卫生健康高职学校建设联盟和中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理事单位。

学校现拥有杉木湖、青云湖和东山三个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1167.17亩,校舍面积31.2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19.1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61亿元,纸质图书80.82万册,电子图书45万册。学校与122家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专业实习对口率高达100%。学校设有医学系、护理系、药学系、医学检验系、医学影像系、口腔系、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基础医学部、公共课教学部、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继续教育部等教学机构,并拥有第一附属医院(黔南州人民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黔南州中医医院)、附属都匀医院(都匀市人民医院)等多个附属医疗机构。

学校现有教职工700人(含附院),其中专任教师590人,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242人;高级职称教师312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96人、副高216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职教名师4人,贵州省千层次人才计划3人,贵州省最美劳动者3人,州管专家2人,州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州级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10人。

学校现开设有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针灸推拿、预防医学、中医康复技术、护理、药学、中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生产技术(中药制药方向)、助产、口腔医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体育保健与康复等18个专业(专业方向)。其中,护理、中医学、药学等专业为学校的特色专业,深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青睐。学校还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能力提升项目2个,省级重点专业群2个、省级骨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特色骨干专业2个、教改重点专业1个,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大师工作室1个、精品开放课程5门,省级开放实训基地及省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基地3个。

学校始终坚持科研兴校,近年来完成国家和省州各类科研项目近400项,发表学术论文1365篇,主、参编国家、省级规划教材127部,获专利166项。学校建有黔南州人体寄生虫病研究重点实验室、黔南州民族药(水药)重点实验室、黔南州天然产物组分与功效重点实验室、黔南州病原微生物重点实验室、黔南州民族药(纳米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等5个黔南州重点实验室,以及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站、黔南州慢性病基础研究与健康管理重点实验室等实验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

学校现有在校生8419人,面向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生源充足,是贵州省考生报考的热门高职高专院校之一。学校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建校38年来,学校共为全州、全省乃至全国输送了6万余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医药卫生人才,全州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院长为学校毕业生。学校还涌现出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杜富佳、全国优秀乡村医生黎跃云、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劳动模范罗海香等优秀校友,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就业方面,学校与多家医疗机构、医药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学校还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等级认定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在省级及以上技能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50多项,充分展示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一步,学校将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文化载校”的办学理念,恪守“求实求是、育人育才”的校训,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强化“红继木”党建品牌引领,持续打造“精医”为统领的“一系一特”专业文化品牌,积极构建“五育并举”体系,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黔南医专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