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智能、安全、易开,消费者在用脚投票。
9月25日,在华为秋季现场的新品发布会上,即使观众的热情难以抵挡,华为董事总经理、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也只说了三遍,那句话已经成为一句流行语slogan & mdash& mdash遥遥领先。
余承东在发布会上透露新款M7热销已成定局|华为。
其中两个名额分配给了华为的模型界和知识界。不过,余承东卖了个关子,“比特斯拉Model S更好”的智性S7和“路上最好的车”智性M9都将在第四季度与大家见面。
如果你仔细观察发布会,你会发现,其实华为新能源汽车在发布会上最大的亮点就是升级版的M5和全新的M7。
似乎是被Mate60系列手机的热销所感染。升级后的M7开放预订后,日均大单已经超过1500单,周末超过2000单。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客户M7可能会成为造车新势力中的销量冠军。
是什么变化让新款M7在全球的销量增长如此之快?
余承东“5亿元”的巨额投资从哪些方面让新M7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天花板”?
[div][div]
没有地图,智能驾驶可以“开遍全国”
智能汽车出现后,厂商和消费者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传统的汽车时代,双方的关系几乎是单向的,厂商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与产品价格相匹配的成品。在智能时代,某种程度上,厂商也希望消费者可以对一些“将来时”的服务提前进行有限的支付& mdash& mdash智能驾驶功能就是典型代表。
这种“预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向:一是因为车辆配备了实现智能驾驶的必要硬件,如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芯片等。,增加了前一辆车的成本;其次,如今广泛使用的“无地图”智能驾驶技术路线,前期也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训练模型,其中仿真部分可以在数据中心进行,而真实道路数据部分由厂商和车主“共创”完成。
那么,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我是否愿意“提前支付”的核心在于:我买车时“多花”的钱,在不久的将来真的能转化为可用、可靠的智能驾驶服务吗?
其实在最近两年之前,选车的时候买高质量的智能驾驶硬件只是少数人的愿望。这样的消费者要么是在一线城市,能迅速看到智能驾驶在城市通勤领域的希望,要么是追求极客风格,把智能汽车当成自己品味和口音的展示的科技爱好者。
一线城市的消费者之所以更容易体验到智能驾驶服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依赖于高精地图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该方案的优点是可以降低算法难度,提供安全冗余;但缺点是获取成本极高,更新频率往往跟不上实际道路变化。
所以这种解决方案,别说在全国铺开,就是单个城市也很难完全跑起来。余承东此前在公开场合表示,华为在上海投资1-2年,还没有收集到该城市所有的高精地图。
直到最近两年,基于BEV(鸟瞰)感知模型的“无地图”解决方案出现,让更多人看到了智能驾驶的希望& mdash& mdashBEV模型不再依赖高精度地图,而是依靠车身的摄像头和传感器来收集车辆周围的道路和交通参与者的信息,依靠计算机判断来提供驾驶计划。
从图到图,只是从技术逻辑上简单的路线切换;但从商业角度来看,对于华为、小鹏等在国内智能驾驶领域处于第一梯队,前期在高精地图领域投入巨大的玩家来说,是对决策和勇气的考验。
此外,“开城之战”也成为各厂商关于无地图智能驾驶的竞争叙事中的重要考量。以今年年底为时间节点,各家列出了各种目标。小鹏是50个城市,理想目标是实现100个城市的通勤模式。
9月12日,余承东承诺,年底将华为先进的智能驾驶推广到国家极客公园。
9月12日,在新M7的发布会上,余承东把开城的步伐从具象的数字,变成了可以开遍全国的技术承诺。值得一提的是,他还补充了一句“越开越好”。
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华为通过升级的GOD2.0网络,提高了融合感知的智能性,从而让智能驾驶更加高效。例如,在传统的感知模型下,南方夏季道路上方的绿芽可能会被判断为交通参与者,从而让汽车减速。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系统可以识别更丰富的语义,判断车辆周围的物体是否需要减速、避让或超车,从而提高驾驶效率和安全性。
[div][div]
回归“汽车”产品本质:更安全
在9月12日的发布会上,新车型M7的推出,其实是包含在整个“安全”框架中的。也可以看出,“智能电动车”作为一种全新的消费产品,有着明确的优先判断:“智能”和“电动化”毕竟是修饰词和加分项,产品的主要核心仍然是“汽车”,智能和电动化都要服务于汽车产品核心的“安全”。
安全性体现在两个主要层面:被动和主动。
其实“被动安全”就是能承受一次碰撞,车不能变形,电池不能着火。在全新M7上,高强度钢和铝合金在整车中的比例高达80.6%。A柱和B柱引入了先进的CBS(Composite Body Solutions)复合材料,提高了车身的强度。此外,电池部分还采用了五层电池盖,三重热震防爆技术,保证了电池的安全性。
安全竞争的差异化现在更多的涉及到“主动安全”领域,即智能可以帮助驾驶员看得见、看得远、停得住。
辅助驾驶是基础。LCC车道巡航辅助可以缓解巡航阶段的驾驶疲劳,更准确地判断道路上各种交通参与者的行为。不仅路口和大曲率弯道通行能力强,新M7在避障和短距离角质处理方面也有不错的表现。
在城市高架场景下,新边界M7的汇入汇出成功率超过99%,平均人工接管里程从4月份的114km提升至200km。而且在进出口时,还可以判断右侧车辆的超车和左后方车辆的来车,可以为缓解驾驶疲劳提供强大的安全加持,在并线时提供安全辅助。
更大的亮点是新M7可以实现全方位的主动安全。在90km/h的行驶速度下,可以实现向前稳定制动。这在高速公路或者城市快速路的场景中,无疑是非常有用的安全加持。同时配备侧向和后向主动安全技术,即使在黑暗环境下(如停车场),也能识别车辆旁边的儿童或小动物,既能保护车内乘客,也能保护其他交通参与者。
[div][div]
两周两万多单,消费者用脚投票
最后,再一次回到消费者的角度:买车时,哪些因素会影响消费决策?
首先是产品定位和基础配置。
全新M7的五座车型面向独生子女或无子女家庭,车内配置注重鸿蒙系统车机系统带来的工艺体验。
其实这几年卷起的国产新势力,基本上已经把“沙发彩电冰箱”等过去内饰的加分项卷成标配了。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优势。用余承东的话来说,依托鸿蒙系统系统,世界上的汽车都能像华为Mate 60 Pro手机一样流畅。华为手机轻轻一触,即可与前排中控面板互动,后排MagLink华为车载智慧屏系统让华为平板加入整车生态,可与前排中控面板、华为耳机、眼镜等智能硬件联动,真正将全球新M7加入“华为家桶”生态。
确定了产品定位之后,就该比拼价格了。尤其是在车企之间“价格战”激烈的2023年,消费者将不得不更加仔细地比较价格。全新M7将五大智能SUV的起步价降到了25万元以内。结合各种购车权,预定价格其实可以下调到23万左右,在20-30万这个价格敏感区间确实很有吸引力。
华为要求新M7成为鸿蒙系统家族一员水桶|华为
对比了价格之后,终于到了选择配置的阶段。在新款M7售出后的两周内,我们观察到两个有趣的现象:
第一,根据行业提供的市场反馈,约52%的订单用户选择了高端智能驾驶版。如前所述,过去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不会提前为智能驾驶硬件买单,这种市场反馈无疑超出了很多业内人士的预期。值得一提的是,新问M7的智能驾驶版比直接竞品理想L7便宜6万元。难怪李想一直强调华为是他最害怕的对手。
第二,在软件层面,华为的加持也给行业的业主带来了对品牌的信任。事实上,华为上半年开一个城市的目标是年底开45个城市,但不到半年就公布了“全国开”的最新进展。毕竟,汽车是一种长期消费品。只有对厂商的软件生态有足够的信心,消费者才会愿意一步到位选择高配置的硬件版本。
从销售数据来看,自9月12日发布会以来,新机型M7累计超过2万台大规模(不退款)订单,这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给予行业的信任。
9月25日,在华为秋季场景新品发布会上,余承东终于宣布,第四季度将有两款全新机型上市。华为的汽车业务正逐渐把油门踩得越来越深。无论是知识界还是未来的知识界,都可以看出这个大玩家准备提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