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华为的“挨打”不仅仅是一种理想。......
最近两个月,已经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迎来了一个“可怕”的对手:华为。或者换句话说,有一个“觉醒”的华为。
市场数据可以看出,华为汽车业务的势头正在汹涌澎湃。
11月9日,华为董事总经理、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透露,自9月中旬上市以来,华为与Cyrus联合打造的全新M7已获得超过8.6万个大单。
即使对比2022年全年数据,也只有6款新能源SUV的实际销量能超过这个数字。本周四晚,与奇瑞汽车联合打造的纯电动车型智捷S7发布。在不到18个小时的时间里,预定订单数量已超过5000。算上还未正式上市的M9,华为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已经积累了超过10万的订单。
相信所有车企都回想起手机大战中国产厂商被Mate系列手机碾压的恐惧。
25万元一辆全豪华有轨电车,华为集中度最高的鸿蒙系统智行。怎样才能整顿汽车圈?
[div][div]
什么是“鸿蒙系统的智慧”?
很长一段时间,“华为”和“汽车”是两个放在一起似乎有点别扭的词。
首先,华为不是车厂,不自己造车。但现在华为在各大商业中心的直营店,也能看到最大最核心展区的展车。新品牌“智捷”,包括最新的预售,在设计和命名上似乎与“文杰”有着家族关系。
在11月9日的活动上,余承东再次介绍了华为目前在汽车业务上的三种业务模式。根据参与的深度,它们是:
[div][div]
零部件供应模式:实质就是成为智能电动车时代的核心供应商,可以为车企提供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电机、车载光等和电动化、智能化有关的标准化零部件。 解决方案模式:又称HI(Huawei Inside),也向车企提供全栈集成解决方案,而汽车的设计制造、销售等环节,还是由车企本身负责。 智选车模式:华为将从产品定义、用户调研、渠道零售、营销等多个环节全面参与。
[div][div]
简单理解,前两种模式toB,最后一种模式toC。
如果说在M7发布之前,外界还在讨论和比较两款机型的内部重量,那么现在,可以说华为已经分阶段展示了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一系列经验,这些经验可以在智能汽车领域得到重用。显然toC的方向会更加坚定。
但面对普通消费者时,还有一个问题:如何将“文杰”、“智杰”这两个名字与华为的品牌影响力联系起来?要知道,今年9月,Mate 60系列大火让全球新M7享受到了一定的红利& mdash& mdash在网上商店,相当一部分因手机而来店的用户借机了解了这款升级版机型。
余承东在发布会上撒娇鸿蒙系统知行|极客公园。
11月9日,余承东给出了答案。在发布会上,他提到了一个具有华为风格的新名字:鸿蒙系统智行。他解释说,“人们不了解智能选车模式,所以新环保车的名字叫做‘鸿蒙系统之星’。」
据余承东透露,除了现有的塞勒斯和奇瑞两家车企,BAIC和JAC也将加入鸿蒙系统智行生态。无论从华为名称的体现,还是合作伙伴和合作产品的增加,都可以看出华为终端BG(前身为消费者业务)的领头羊,以及对汽车toC的决心。
未来,消费者在华为的线上线下门店,应该可以像选择华为、荣耀等不同品牌的手机产品一样,选择华为与不同车企共同打造的“捷”系列智能汽车。
[div][div]
Smart S7的外观:就像在看手机发布会。
当然,“鸿蒙系统智行”的发布不仅仅是一次品牌升级,更展现了华为将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舱、数字能源、智能网联等技术融入智能汽车的能力。新发布的智捷S7就是一款展示其技术能力的产品。
如果说鸿蒙系统智行的推出只是一道开胃菜,那么那智S7的展示就是消费者的晚餐。
在极客公园视频号的后台数据中,也可以清晰的看到新车导入期“平均在线人数”的数据明显好于其他时间段。
从产品本身来说,智捷S7与文杰系列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华为智能选车业务中的第一款纯电动汽车。与增程式动力方案不同的是,纯电动产品在下沉市场中可能仍会面临里程焦虑、能量补充焦虑等一系列问题。
在电气化层面,华为给出了“双800”解决方案,即:800伏高压快充电池+(长续航版)纯续航800公里以上。
第一个800,续航能力,主要看设计+驾控。设计带来极低的风阻,达到百公里12.4kWh的低功耗;“前不一样,后一样”的电机分配也可以让S7在行驶中实现智能四驱,也可以更省电。
第二辆800,多充了电,最多5分钟就能提供200多公里的超快的速度。除了行业在材料本身的突破,同样关键的是在网络连接和驱动控制环节对电池安全的保护。除了里程焦虑,电池安全是电动汽车的另一个核心焦虑点,所以无论是云端的实时监控,还是车端的热管理,都需要加以保护。
余承东说,“以前都说纯电车很难成为家庭第一辆车,但续航里程超过800公里后基本可以成为家庭第一辆车。」
在智能层面,余承东也回应了最近业界关于AEB(自动紧急制动)的热议,称“AEB只是小菜一碟”,华为在识别外星障碍物等方面也有领先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余承东还透露,在现有订单中,新款M7的高端智能驾驶版在文杰的销量超过了70%。这个数字也高于一个月前网上传播的50%。
发布会上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余承东在介绍产品的时候,用了很长的篇幅介绍了很多产品细节,包括无边框和双层隔音玻璃,副驾驶前排的储物空间等等。在介绍细节的时候,也说明了功能的适用场景,也包装了适合交流的新概念(比如游艇舱室的设计)。
可以说,对于汽车的发布,余承东完全重用了华为在智能手机和智能硬件领域的产品发布和营销能力。汽车的推出不再只是参数,而是为消费者呈现更接地气、更可感知的内容。
[div][div]
每个月都有新款。
在长期的汽车行业中,大多数产品都是以中奖号码发布的。余承东也在9月华为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公布了“千万内最佳SUV”M9的亮相。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信息,M9分为纯电动版和增程版,均为6座版。这也显示了余承东在六个战场上打翻身仗的决心。毕竟对于擅长产品定义的华为来说,三排六座还是能俘获一大批二胎爸爸的消费群体的。
值得一提的是,文杰M9的前脸采用了与智捷S7相同的家族式设计语言& mdash& mdash这是华为智能汽车的产品,第一次在外观层面联动。其实不管是叫“智能选车”还是“鸿蒙系统智行”,核心都是一套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换句话说,传统汽车制造的基础是一个强大的机械平台。智能汽车时代,除了机械结构,整个产品流程还需要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控制的参与。
余承东展示华为1+8+N全场景智能|华为
据了解,智捷S7和文杰M9的产品节奏并没有因为新M7的爆炸而提前。年底“每月一车”的节奏,早在年初就大致确定了。由此可见华为汽车业务在toC层面的决心。随后,当BAIC和JAC的智能汽车产品推出时,挑战和机遇将同时到来。产能、交期、质量都将面临市场的严格审视,华为的影响力也将为鸿蒙系统智行带来更多的关注和消费者。
无论如何,2023年底,中国智能电动车领域正式迎来了一个新的“停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