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发长文谈AEB:感谢关注和鞭策 小鹏将持续创新

访客 新能源 2.3K+

近日,何与余承东的AEB之争在汽车界和科学界引起广泛关注。许多汽车圈的大腕都加入了话题讨论,媒体也对相关品牌车型进行了AEB测试。据了解,何作为话题的中心人物,在11月8日发表了一篇长文,在文中他谈了自己对AEB的看法。

何小鹏发长文谈AEB:感谢关注和鞭策 小鹏将持续创新


何小鹏[br/]何肖鹏

以下是何微博长文内容:

朋友和商人辛苦了

最近,我不断看到更多的小视频和各种个性化和富有想象力的测试AEB的内容。我想和你分享我的观点。可能有点技术门槛。我会尽力诚实地表达。

随着自动驾驶能力的提高,最初主要针对动态物体的AEB功能,有了对静态物体发挥作用的能力,逐渐实现了一个很大的技术提升。

静态AEB(我内部是这么叫的),比如必要的话,你可以在你前面有一棵右树或者一根柱子的情况下开车,系统可以阻止你撞上它,即使你想撞。

这将改变传统的驾驶方式,例如:

也许在停车场停车就再也不会蹭了;

可能再也无法驰骋在蛮荒的丛林里;

你可能再也看不到电影里的追车场景了;

看起来结果喜忧参半,部分原因是系统让汽车无法做到这一点,这将严格限制人类驾驶行为的边界。

在中国和欧洲的五星安全评定中,对AEB环境有很多严格的限制,主要是在低速动态和一定的光照环境下。小鹏和许多车辆已经获得或将获得双五星安全评估,甚至有些场景是排名第一。

但如果按照一些视频中的测试方法,因为一些场景评测策略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和调整,如果同样用它们来测试所有达到五星安全的车辆,相信大部分结果都是一样的。

那么,为什么少数车型更好看,因为这是把智能辅助驾驶的能力(此时驾驶员是被动的)委托给人主动驾驶的状态。其实这是所有高阶自动辅助驾驶厂商的基本能力。

我认为小鹏应该首先在这方面优化智能辅助驾驶(也就是xngp)的能力,然后根据数据表现,稳定可靠地把一部分能力带入以人为本的主动驾驶安全领域(这就是我们内侧提出的人机共驾的主动安全),把误触发率降到十亿(这对于有lidar版本的车相对容易,对于没有lidar版本的车就不容易了)。

其次,我一直认为,在载人驾驶的主动安全策略方面,一定要对以人为本的技术和经验的积累心存敬畏,要非常谨慎,避免引发其他安全或体验问题,或者在人们自驾时过度降低驾驶边界,导致看似更安全,实则得不偿失。

感谢媒体和众多彭朋友的关注和鼓励,我们将继续创新,继续在xngp领域为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智能驾驶体验,同时在主动驾驶场景下的领域稳健创新。在控制好边界和体验的前提下,通过OTA等方式不断提升安全能力。

何小鹏发长文谈AEB:感谢关注和鞭策 小鹏将持续创新


何小鹏发文
何肖鹏发出了一份文件。

这里就不多读了。不知道大家看了何的长文有什么感想?

标签: 安全 能力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