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潮州特斯拉崩盘”有了定论。
在最近的特斯拉诉某媒体名誉侵权案中,法院判决特斯拉胜诉。判决书称,根据司法鉴定结果,特斯拉潮州事故原因与车辆本身无关:
可以排除特斯拉牌小型普通客车制动装置和转向装置故障导致事故的可能。
但我们今天的主角不是特斯拉,而是知止。
“潮汕特斯拉事件”发生后,知乎CEO刘涛立即站出来批评特斯拉,称其“漠视人命”,随后这篇博文被删除。
但几乎与此同时,在展示自家智能机L7高性能的视频中,刘涛亲自上阵。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他连续五次在高速公路上违章,视频右下角的温馨提示是“仅供创意拍摄,视频是在确保道路安全的环境下拍摄的。请按照常规道路上的交通规则驾驶车辆。形成了独特的对比感。
近半个月后,刘涛道歉了。
互联网的一大特点是日常生活中没有记忆,但到了关键节点,死记忆就会突然发作。当然,只要人总是口无遮拦,逻辑脱节,现在翻旧历书也没什么实际意义。
但对比刘涛乃至智记当年设定的目标和现在的情况,不难看出,智记距离之前的高端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勇敢的演讲空
前段时间智记LS6上市,21万起售价明显低于之前的两款,智记L7和LS7。LS6还带来了智极全新的“准900V平台”和碳化硅电机,这是前两款没有的。
更便宜的价格,更强的性能,更高的配置,对于花了大价钱买智记L7和LS7的车主来说,有些像是一记闷棍。
2022年,智机L7上市。作为一款发布时售价36 ~ 40万,随后性能版57万的车,智记从一开始就承载了SAIC品牌向上的愿景。而刘涛本人显然对智记的定价非常有信心,认为智记是锚定了传统BBA高端品牌的市场:
我觉得决定花40万买燃油车的用户很无奈,说多了也很悲剧。
按时间来看,智机L7在配置上不弱。此外,还有一个关键词贯穿了智记品牌调性——驾控。为了突出驾控性能,智记L7聘请了威廉姆斯具有F1背景的前瞻工程团队进行调整,试图留住一批拥有驾驶乐趣的“爱车”用户。
正是因为突出了驾驶控制元素,刘涛亲自去录制了一段视频演示。他想都没想就因为违反交通法规“翻车”了。
然而,驾控标签,甚至CEO发的视频,并没有给知止带来预期的关注和好感。除了网友输出的语言,销量没有增长。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2年,智记L7的销量仅为4811辆,而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9月,L7仅售出29辆。销量低的局面,在随后的LS7发布后并没有改变。
甚至有传言说,在智机内部,L7已经开出了高折扣的“员工价”,重点是能卖一台以上的。
根据刘涛给出的规划,2023年智造的销售目标是4.5万辆,到2025年甚至要达到年产销20-30万辆的规模。
这样的目标,光靠两个“高端”L7和LS7是不够的。
在消费紧张的情况下,让有钱购买的消费者为自己的产品买单并不容易。在建立知名度,让市场认可品牌价值之前,靠价格进入高端市场就更难了。
所以就有了智记LS6的型号,明显降低了售价,大大提升了配置。发布后,智机官方透露LS6锁单量突破1万,但9月份LS6销量只有1200多台。后续销量能否拉起来还是未知数。
某种意义上,这也意味着高端智能不得不暂时搁浅。
品牌相互滚动,塔难攀。
类似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智记。
和智极一样,樊菲汽车也承接SAIC资源,两者都是SAIC的高端纯电动品牌。甚至就构成而言,樊菲汽车更像是SAIC的“亲生孩子”。
但智机价格的下降间接导致了两个品牌没有明显的区分,樊菲本身也没有足够深的护城河,比如AR-HUD、换电等优势也在不断的拖延中耗尽。
智极等品牌价格进一步下降后,品牌冲突只会越来越激烈,这是大多数二线新能源品牌的共同困境,也是大多数想玩“高端”的品牌的共同缩影。
同样情况的还有极狐、蓝兔等车企。依靠充足的资金来源或后盾,谈破产不容易,谈高端也不容易,所以挂着一个神仙气,在坚持高端和降价之间摇摆。
但最后大部分都会放下面子,重新回到价格战的厮杀中。
原因也很简单,“高端”一直属于少数。属于那些有品牌特色,有技术实力,有优越感的品牌。
目前做高端自主品牌显然太“多数”了。品牌特色不够鲜明,技术实力不够出彩,给车主的认同感平淡无味。唯一高端的就是崩盘前的价格。
但不管多难,车最终还是要卖的。如果消费者不买账,无论是产品价格还是品牌价值,只会受到更大的打击。
一个很恐怖的事实是,在汽车圈智能创新的当下,各个品牌的架构座次流程也在一步步走着手机圈的老路。
本土手机品牌多年来执着于堆屏、堆存储、堆体验;品牌高管亲自出马,不遗余力地喊口号,从社交平台喊到发布会现场,甚至有过几次口水战。粉丝的沸腾度越来越高,但除了少数旗舰机型,哪个品牌最能被大众认知为“高端”?
-还是坚持60Hz屏幕刷新率的标准版,晚上拍“鬼”的问题还没解决。
自主品牌的高端之路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虽然各种配置都很满,有些不应该第一时间安排,但是无论是品牌知名度还是单车利润都无法和特斯拉这样的品牌抗衡。
这绝对是一个恐怖故事。
当然,这里无意赞美苹果或特斯拉在配置上的调性,自主品牌在R&D、设计和配置上的大度也是值得肯定的。
但不容忽视的是,高端品牌不仅需要某个产品的突出实力,更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长期品牌口碑积累,而高端品牌价值来源于优质产品的持续提供。
靠单一的一句广告语和某个产品来剑指高端,多少有些勉强。
不过话说回来,在如今的中国市场,自主品牌的高端口号真的只是好听的口号。毕竟在这样一个内卷化的市场里,我们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来保证自己不被落下,坚持活下来就是胜利。
至于高端,那是在淘汰了“大多数”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