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光芒正逐渐黯淡。
而比亚迪则又铸就了一个“里程碑”。
10 月 30 日夜晚,比亚迪公布了其 2024 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据财报所示,比亚迪在前三个季度达成营业收入 5022.5 亿元,同比增长 18.9%;净利润为 252.4 亿元,同比增长 18.1%。
仅看第三季度,比亚迪的营收成绩格外夺目,超过了特斯拉。比亚迪在该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2011.25 亿元,同比增长 24.04%;相较之下,特斯拉的营收为 251.82 亿美元(约合 1794 亿元),同比增长 8%。
比亚迪 2024 年 Q3 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这一超越主要归因于比亚迪在销量上的强劲上扬。详细而言,比亚迪在 9 月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41.94 万辆,同比增长 45.91%,成为全球首个单月销量突破 40 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整个第三季度,比亚迪的累计销量达到 113.49 万辆,刷新了季度销量的历史纪录。
与之相比,特斯拉虽也刷新了纪录,但其增长态势略显温和。2024 年第三季度,特斯拉的全球交付量约为 46.3 万辆,同比增长 6.4%。
然而,尽管单季营收反超特斯拉是一项重大突破,但我们仍需理性看待。比亚迪的营收涵盖了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电池以及电子产品等多个业务板块,而特斯拉的数据则主要聚焦于纯电动汽车及相关业务。比亚迪和特斯拉各自的战略和业务重心有所不同,因此二者的竞争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
01
电动车领域的“两强竞争”
特斯拉和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历程可追溯至 2003 年——当时,双方几乎同时踏入这一领域,但各自的发展策略大相径庭。特斯拉的路径是“由高至低”逐步拓展市场,即以高端车型为起点,通过树立豪华品牌形象,进而涉足中低端市场;比亚迪则选择“由低到高”的策略,率先推出价格更为亲民的车型,在市场中奠定基础后逐步提升品牌和产品的定位。
在早期,两家公司各自发展,几乎没有直接的交集。然而,2020 年随着国产 Model 3 和 Model Y 的推出,特斯拉与比亚迪之间开始出现直接的竞争,甚至形成了相互对抗的局面。不过,二者的关系并非仅有竞争,实际上在动力电池领域,双方还保持着合作关系。
比亚迪与特斯拉的竞争历经了多个阶段:最初是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较量,随后演变为纯电动车型销量的直接比拼,直至如今在全球销量和全球纯电动车销量上展开全面竞争。随着比亚迪的快速发展,特斯拉的领先优势逐步缩小。
在 2024 年第三季度,比亚迪的表现卓越,不仅在营收方面首次超越特斯拉,还在毛利率等核心利润指标上展现出更强的盈利能力。
尽管比亚迪的单车价格低于特斯拉,但其汽车业务的毛利率却高于对方。比亚迪第三季度的整体毛利率为 21.9%,其中汽车业务的毛利率达到了 25.6%,环比提升 3.2 个百分点。
王传福现场公布了第五代 DM 的关键指标
相比之下,特斯拉第三季度的汽车毛利率(不含碳积分和租赁收入)虽环比增长了 2.5 个百分点,但仅为 16.4%。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 高毛利混动车型的贡献:
- 比亚迪在第三季度推出了搭载第五代 DM-i 技术的高毛利混动车型。
- 依据国金证券的测算,这些车型共销售 39.7 万辆,占第三季度总销量的 35%,显著提高了整体毛利水平。
- 垂直整合带来的成本优势:
- 比亚迪采用垂直整合策略,能够自行供应新能源汽车所需的电池和关键零部件,从而实现更优的成本控制和更大的利润空间。
- 相较而言,特斯拉在电池等关键部件上仍需依赖外部供应商,致使其在成本结构上相对处于劣势。
尽管比亚迪的营收和毛利率超越了特斯拉,但在利润和市值方面仍在努力追赶。比亚迪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 116.07 亿元,净利率为 5.77%,高于国内汽车行业的平均水平——乘联会数据表明,2024 年前三季度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为 4.6%。
然而,这一数据与特斯拉相比仍略显不足,特斯拉在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 21.67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54 亿元),净利率为 7.47%。
在市值方面,截至 10 月 31 日收盘,特斯拉高达 8020 亿美元(约合 57130 亿元),是比亚迪(市值 8481 亿元)的六倍多。市盈率(TTM)也呈现出类似的差距,比亚迪约为 25 倍,而特斯拉则为 63 倍。
奶酪基金研究员符文豪认为,两者估值的差异主要源于两个因素:一是国内市场的风险偏好低于美股,二是特斯拉在全球化和智能驾驶技术方面的积累使其更具吸引力。这种差异使得特斯拉的市值及市盈率表现更为突出。
02
出海与高端,通往未来的两大挑战
比亚迪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强劲,目前其市场份额维持在 35%左右,意味着每销售三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一辆是比亚迪,这一份额比第二名的特斯拉中国超出 20 多个百分点。可以说,中国市场是比亚迪的“坚实基础”。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连续四个月超过 50%,中国市场对比亚迪而言仍是重中之重。宁德时代市场部总经理罗坚近期预测,中国乘用车的全面电动化将在未来 2 至 3 年内实现。若此预测成真,这将是全球汽车市场的一项重大突破。
腾势 D9 主打 MPV 市场
展望未来,比亚迪的持续增长将主要依赖于“出海”和“高端”两大战略。在出海方面,据外媒报道,比亚迪计划将其海外交付量提高至全球总销量的近一半,展现出其对国际市场的强烈渴望。
具体来看,2024 年前九个月,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出口已达 29.8 万辆,同比增长 100%。目前,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已在全球 95 个国家和地区的 400 多个城市销售。同时,为降低运输成本并提高物流效率,比亚迪还组建了自有船队,10 月第二艘汽车滚装运输船“常州号”在山东烟台下水,进一步增强了其全球供应链能力。
不过,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征税政策,给比亚迪等中国车企的国际市场拓展带来了新的难题。根据 10 月 30 日的消息,欧盟委员会宣布结束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并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该政策于 10 月 31 日正式生效。
具体而言,比亚迪将面临 17%的反补贴税,吉利为 18.8%,而上汽集团则高达 35.3%。若再加上欧盟对进口乘用车的普通关税,比亚迪将面临 27%的关税。这一状况无疑会增加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竞争的复杂性,对其出海战略规划产生影响。
除了产品“出海”,比亚迪还在海外建设工厂,推动产能向外部转移。今年 6 月,比亚迪乌兹别克斯坦工厂的首批量产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7 月,比亚迪在泰国罗勇府举行了泰国工厂的竣工仪式,这些都是比亚迪在全球化布局方面的新进展。
比亚迪仰望 U8
在品牌高端化方面,比亚迪近年来不断升级或推出新品牌,旨在提升自身市场地位。除了比亚迪品牌本身(包含王朝网络、海洋网络),还推出了仰望、腾势和方程豹三个高端品牌。
从销售成果来看,比亚迪的高端化战略已初显成效。今年前 9 个月,其高端品牌累计销量达到 12.7 万辆,同比增长 37.4%,销量占比提升至 4.6%,表明品牌高端化进程正在加快。
为支撑这些战略,比亚迪在研发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源。公告显示,今年 1 至 9 月,比亚迪的研发投入达到 333.2 亿元,同比增长 33.6%。截至目前,比亚迪的技术研发人员接近 11 万人,使其成为全球研发人员数量最多的汽车制造商。
在比亚迪等中国车企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特斯拉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了一块砥砺之石,助力这些企业不断接近自己的目标。然而,我们需要特别留意特斯拉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进展。在当今技术快速更新的时代,人工智能可能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决定着行业的格局与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