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l Y,该适可而止了,要知道,外面已然被国产新能源 SUV 所“包围”。
2024 年的国庆假期,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无疑将上演一场激烈的角逐之战。 在过去的一周多时间里,几乎每日都有一家国产新势力汽车品牌推出新车。在最为疯狂的时刻,同一个夜晚竟有 3 场规模不少于 500 人的新车发布会同时举行。许多新车甚至在还未来得及邀请媒体拍摄介绍车型的视频时,就已然发布。不少汽车媒体从业者纷纷表示:光是参加发布会都分身乏术,很多新车自己都还尚未熟悉。 一些车企高管坦言,新车上市的时间的确“有所调整”。然而,这种调整并非是为了避开锋芒,而是导向了一种针锋相对的态势。 原因其实并不繁杂:每家企业都务必赶在十一国庆假期之前,将最新款的试驾车放置进线下门店中。 汽车作为一种决策周期较长的大型消费品,线下门店在销售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新势力品牌的门店大多汇聚在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商超,出了这家门,便是那家门,谁都不愿自家的新品错失国庆这波海量的线下流量。 这种针锋相对还体现在产品本身。 9 月下旬上市的新车型,多数为中型五座新能源 SUV,彼此间直接形成竞争关系。更为关键的是,它们还需共同面对这一细分市场中一个极为强大的对手:2023 年中国以及全球市场的销售冠军,特斯拉 Model Y。 国产新能源 SUV,此次在 2024 年展开的这场“围攻光明顶”般的行动,究竟意味着什么?而他们,此次能否取得成功呢?“老”销冠,新契机
Model Y 无疑堪称当今智能电车时代的“独特存在”。 自 2020 年 3 月开启全球交付以来,除去常规的年度改款,特斯拉几乎未曾对其进行过重大的升级。 但就是这样一款被许多人视作“已售卖 4 年的旧车”,却始终保持着极高的市场增长率:乘联会的数据表明,自 2021 年国产 Model Y 开始交付起,在过去的三年中,Model Y 在国内市场的年销量分别为 16.98 万、31.53 万、64.68 万,几乎每年都实现了翻倍增长。 直至 2023 年年末,Model Y 更是超越了日系丰田的两款经典车型 RAV - 4、卡罗拉,成为全球市场上最为畅销的年度车型。 Model Y 是 2023 年中国最畅销的车型 李斌和艾铁成亲自为乐道 L60 首批用户交付新车小米 SU7 的启示
事实上,在此次“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之前,国内的新势力们此前也曾推出过一些以 Model Y 为对标对象的产品。 2023 年发布的小鹏 G6 和极越 01 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就产品力本身而言,无论是空间、能耗管理,还是智能驾驶的体验,二者都达到了可与 Model Y 相媲美的程度。前者更是搭载了 800V 超快充架构,在补能速度方面率先实现了同级领先。 然而,从实际销量来看,此前的这些竞品并未真正动摇 Model Y 在纯电 SUV 领域的领先地位。 外界有时会简单地将 2021 年开始交付的 Model Y 描述为“领先 3 年”,但实际上其领先优势或许远不止于此。作为全球首批大力投入电动汽车领域的玩家,马斯克和特斯拉拥有着显著的先发优势。 早在 2014 年,进口特斯拉 Model S 进入中国市场,雷军、李想、李斌等均为特斯拉的早期车主。可以说,特斯拉从一开始就凭借着马斯克的超级极客个体形象塑造了高端创新的品牌形象,并且至今仍在享受着先行者的红利。 另一方面,特斯拉在产品布局方面也明显占据着时机上的优势。 2021 年 1 月,由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 Model Y 首次在国内交付。在那个时期,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有 6.8%(如今已达到 53.6%),蔚来和小鹏分别仅有 3 款和 2 款在售车型,前者定位高端,后者尚无同级别 SUV 车型,而其他诸如极氪、智己、鸿蒙智行等品牌尚未正式入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Model Y 几乎是中国新能源市场中纯电 SUV 车型的唯一选择,长期以来构建了坚实的品牌形象和认知。因此,仅仅依靠比拼产品本身的参数和配置就想要战胜 Model Y,难度着实不小。 小米 SU7 已成为当前纯电轿车市场上特斯拉 Model 3 的强劲对手 倘若按照传统思路,从大空间的 SUV 入手,那么不仅要面对 Model Y,大概率还会陷入理想、华为的包围圈之中。二者虽以增程作为主要动力形式,但凭借着大空间、智能化、舒适化配置,稳稳占据着当前中国新能源市场销量的前列。 “对角线战术”的另一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