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第 1000 万台新能源下线:艰难求索与辉煌成就
在比亚迪三十周年纪念发布会上,创始人王传福亲自讲述了团队的创业历程。
三十年前,王传福毅然放弃稳定工作,带领一支二十人的小团队,在深圳踏上了充满挑战的创业征程。
创业初期的比亚迪,可谓是白手起家,既无丰富资源,又无强大背景,然而他们却拥有着无畏的勇气和拼搏精神。由于资金有限,无法购置先进设备,他们便将自动化流水线进行拆解,采用人加夹具的模式替代;原材料短缺,他们就在实验室自行调配电解液。
凭借着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比亚迪在创业的首个十年里,成功地从无到有研发出镍电池、锂电池,并打造出一条条先进的电池生产线,一跃成为全球电池行业的佼佼者。
2003 年,王传福力排众议,决定收购秦川汽车,进军汽车领域。
在比亚迪的二次创业中,敢想敢干的精神依然贯穿始终。第一款实车“316”的反馈不尽人意,王传福果断在上市前喊停;为鼓励研发团队大胆拆解学习,他亲自用钥匙划破买来的样车。
曾经在电池领域从零到一的奋斗历程,在汽车赛道上再度上演。比亚迪的第一台量产车 F3,仅用 14 个月便销售 10 万台,这在当时的中国自主汽车品牌中尚属首次。
然而,比亚迪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从 2008 年开始的新能源转型之路充满坎坷,整整历经了十年的艰难岁月。
自 2008 年第一款混动汽车上市后,比亚迪遭遇了利润大幅下滑、经销商退网、投资人质疑等诸多难题,竞争对手甚至在比亚迪工厂门口设立招聘摊位。
“做出选择并不困难,但为了一个选择全力以赴,却迟迟等不到结果,却依然咬牙坚持,这才是真正的艰难。”在去年 8 月比亚迪第 500 台新能源车下线仪式上,一向沉稳的王传福谈及比亚迪新能源转型的十年艰辛时,数次哽咽,令人感动。
2019 年后,全球新能源转型步伐加快,比亚迪终于迎来了技术和产品双向爆发的新时代。从第一台新能源车到第 500 万台,比亚迪花费了 15 年;而从第 500 万台到第 1000 万台,比亚迪仅用了 15 个月。
三十年前的 11 月 18 日,王传福在深圳开启创业之旅时,甚至尚未拿到营业执照;三十年后,在深汕特区全新的比亚迪小漠工业园内,一辆辆崭新的腾势 Z9、仰望 U9 等比亚迪高端豪华车型,在自动化流水线上有条不紊地进行生产组装。就在这一天,比亚迪第 1000 万台新能源车正式下线。
距离工厂 5 公里处,便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小漠国际物流港。今年 1 月 15 日,比亚迪首条滚装运输船“EXPLORER NO.1”(开拓者 1 号)正是从这里启航,标志着比亚迪全新的国际化航海时代的开启。
三十年前,比亚迪的梦想在深圳萌芽;二十一年前,面对投资人的质疑,王传福坚定地投身汽车行业;如今,比亚迪历经重重困难,成功跨越千万大关,向着更加广阔的未来前行。
以下是王传福在比亚迪 30 周年暨第 1000 万台新能源车下线仪式上的演讲内容,由极客公园整理。
“手工”打造电池,勇敢投身创业(1994 - 2004)
各位嘉宾,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比亚迪的王传福,非常高兴能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与大家共同庆祝比亚迪成立 30 周年以及 1000 万辆新能源车下线。在此,我谨代表比亚迪,向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的车主、员工、股东、合作伙伴、媒体朋友们以及线上线下的观众朋友们表示诚挚的谢意,谢谢大家!
回想起 30 年前,我还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1993 年,总院派我到深圳担任一家电池公司的总经理。当我从北京来到深圳,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看到身边的朋友们都在积极地开展项目,他们那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也让我萌生出在这里开创一番事业的想法。可以说,如果没有来到深圳,我可能不会有创业的念头,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比亚迪。
90 年代,拥有一部大哥大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而大哥大需要配备镍电池,且用户通常会多备一两块电池以备更换。我当时判断,电池的未来市场需求将会十分巨大,而那时国内从事电池生产的人很少,大部分依赖日本进口。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够自主生产电池,这将是一个绝佳的创业机会。然而,在那个时候放弃稳定的工作,选择下海创业,需要极大的勇气。
身边的亲朋好友大多不理解我,纷纷劝我放弃,他们认为我既没有资源,又没有背景,辞职创业风险太大。但我坚定地说:“放心吧,没问题,我一定能成功。”
30 年前的今天,也就是 1994 年 11 月 18 日,我组建了一支 20 人的小团队,开始了创业之路。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当时我们甚至还没有拿到营业执照,直到 1995 年初才办下来。
王传福讲述比亚迪创业故事
所以,我们真正的创业起点是 1994 年。当时,在深圳同期创业的人很多,大家都深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种敢闯敢试的精神正是深圳特区的魅力所在,它激励着我们,也激励着所有在深圳创业的人。因此,我们非常感恩深圳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
当时,制造镍电池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是购买日本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设备,但我们刚刚起步,资金匮乏,根本无力承担如此高昂的费用。想要向银行贷款,却又没有足够的资产作为抵押,贷款也无法获批。无奈之下,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去干。
我们深入研究后,将自动化生产线分解为一个个可以通过人工完成的工序,采用人加夹具的模式来进行生产。许多生产设备也是我们自己研发制造的,就这样,我们成功打造出了一条镍电池生产线。整条生产线的投入仅为日本企业的 1/15,而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却与日本企业的产品不相上下。我们以“小米加步枪”的精神战胜了“飞机大炮”,将镍电池的销量做到了全球首位。不久后,手机时代来临,锂离子电池因其重量更轻、寿命更长、使用体验更好,逐渐取代了镍电池,成为了新的市场热点。
在当时,锂离子电池技术门槛颇高,中国尚未实现产业化,存在技术空白。然而,有技术空白的地方,就有比亚迪工程师们不断努力突破的身影。我给研发团队下达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三个月内制造出一块有电压的锂离子电池。我们的工程师们非常争气,由于买不到原材料,他们就用化学试剂自行调配,没有试验设备,他们就用喷枪将碳粉喷到隔膜上,自己制作切片。
就这样,我们一步步地实现突破,终于成功研发出了第一块有电压的锂离子电池,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之后,我们又开始着手研究如何实现量产。整条生产线中,最重要的生产设备几乎都是我们自主研发制造的,我们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条手工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填补了国内技术的空白。
比亚迪成为了中国首个量产锂离子电池的企业,但最初生产的锂离子电池品质还不够稳定,时常出现各种问题。我们虽然都想方设法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其内在机理。于是,我们下定决心要对产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技术彻底搞明白。
我们还成立了中央研究部,招聘了一批硕士、博士。我对他们的要求是,必须将锂离子电池的最底层机理搞清楚、弄透彻,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我们还购置了大量的研发设备,我记得当时购买了一台价格高达 370 万人民币的 X 射线光电子能谱仪,这比我们整个公司的启动资金还要多。
当时,我们是全国第一家购买该设备的非国有企业,内部甚至没有人懂得如何操作,为此我们专门邀请了清华大学的教授来指导我们使用。后来,每当遇到产品问题时,我们都会询问工程师是否找到了根本原因。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成功解决了电池的自放电、循环寿命和性能等一系列问题,使产品质量越来越稳定,也首次获得了摩托罗拉等国际大厂的认可,他们放心地将订单交给了我们。短短几年时间,我们的锂离子电池市场份额就跻身全球前列。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对锂离子电池技术的掌握,为之后将锂离子电池应用到汽车上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些经历,我们尝到了技术创新的甜头,更加注重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储备也日益丰富。随着电子浪潮的到来,我们顺势进入电子产业,自主进行研发、设计和零部件制造,从零部件代理商发展成为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
继摩托罗拉之后,我们又赢得了诺基亚、西门子等顶级厂商的订单。回顾这几年快速发展的创业历程,我们让工程师放手搞技术的策略是正确的。有人说我们在研发和设备上投入大量资金是在浪费钱,但我认为,在研发上的投入不是烧钱,而是在为未来存钱。
以上就是我们早期创业的一些经历。如今回想起来,我跳出舒适区,选择下海创业,从一个小厂房发展成为上市公司,正是凭借着敢想敢干的精神,实现了从 0 到 1 的突破,才创造了无限的可能。
进军汽车领域,历经十年艰辛(2003 - 2019)
当我们在电池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后,便开始思考更为长远的未来,寻找一个与电池相关的更大产业。当时,汽车开始逐渐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我认为中国拥有十几亿人口,未来的汽车市场规模必然十分庞大。然而,中国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而石油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石油将主要依赖进口,国家的能源安全将面临巨大挑战。此外,当时马路上行驶的大多是外国汽车,国产汽车寥寥无几,在燃油车的三大核心部件上,尤其是发动机技术,中国汽车与国外相比落后了几十年。
因此,我坚信,绕过燃油车,发展新能源才是中国汽车发展的唯一出路。
其实,我很早就开始尝试将电池应用于汽车上。记得在 1996 年,广东省政府组建了一个电动车协调小组,由于我们在电池制造方面颇有名气,便受邀加入。1997 年,我将镍电池安装在一台试验车上,2002 年,我们又将锂离子电池安装在实验车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越发坚信发展新能源汽车具有广阔的前景。2003 年,我们完成了对西安秦川汽车的收购,成功获得了进入汽车产业的门票。收购消息公布后,我的电话被投资者们打爆了。
他们对我说:“你连驾照都没有,对汽车一窍不通,竟敢涉足汽车制造领域,你这样做简直是拉着我们一起冒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一天我与众多投资者进行沟通,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回到酒店,好不容易松口气,点了一碗面条,筷子还没拿起,电话又响了。
这是一位香港基金经理的电话,他毫不客气地说:“如果你不放弃收购,我明天就将你所有的股票抛售。”但是,无论他是劝说还是威胁,我早已下定决心,下半辈子就投身于汽车行业,而且一定要发展新能源汽车。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之所以如此坚定,本质上是因为我们在做战略决策时,首先考虑的是技术。技术让我们能够看得更清晰、更长远。虽然这个决策看似仓促,但并非盲目,而是在明确方向后才做出的决定。
当我们真正开始造车后,才深刻体会到造车的艰难。我们是汽车行业的新手,连燃油车都没有制造过,更不用说新能源汽车了。因此,我们选择了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制造燃油车,通过实践学习如何造车,摸索其中的门道;另一条则是同步开展电动汽车的研发,提前储备技术。
2004 年 1 月,我们终于制造出了第一款实车,内部代号为 316。在发布前,我们邀请了一批经销商进行现场评审,结果他们认为这款车没有市场前景,我的心情瞬间跌入谷底。为了这款车的模具,我们已经投入了几个亿,如果就此停止,之前的投入将全部打水漂;如果继续推进,亏损可能会更加严重。我纠结了一个晚上,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砍掉 316 项目。我们没有造车经验,不能闭门造车,必须静下心来向优秀的车企学习。
我们一口气购买了十几台市场上畅销的车型,让大家进行拆解研究,学习市场上受欢迎的车型是如何制造的。一开始,大家不敢动手拆解车辆,我便选择了一辆奔驰,拿起一把钥匙,在车身上用力划了一圈,让大家放心地进行拆解。我们反复地拆解、组装,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立即召开现场会议,直到全部搞清楚为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终于成功制造出了第一款量产车 F3。
比亚迪第一款量产车 F3
这款 F3 上市 14 个月便销售了 10 万台,并在 2009 年荣获中国轿车市场销量冠军,这是中国品牌的首次突破。现在回想起来,我非常感激我们的第一批车主的支持,是他们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
可以说,如果没有 F3,就没有今天的比亚迪。在 F3 取得佳绩的同时,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制造新能源汽车的梦想。那时,我一直在思考,燃油车所使用的汽油主要来源于石油,而石油总有一天会耗尽。此外,使用这些能源还会导致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如果持续过度使用,将会透支人类的未来。那么,有没有更好的能源解决方案呢?我们的答案是太阳能,太阳能是一种最为清洁、取之不尽的能源。
我们从太阳能中获取能源,对环境友好,对子孙后代有益。然而,太阳能受到昼夜变化的影响,并不稳定。如何将这种间歇性的能源变得更加稳定呢?作为电池制造商,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存储在电池中,打造电池储能电站,实现削峰填谷,减少能源浪费。
最终,在能源业务方面,我们希望用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和污染。
2008 年,我们提出了三大绿色梦想,从能源的获取、存储到应用,通过太阳能储能电站和电动车,构建一条完整的绿色产业链。当时,我认为作为一名企业家,不能仅仅追求表面的成功,而应该思考如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通过这三大绿色梦想,为子孙后代造福,这是我们未来的事业,也是比亚迪的使命。
怀着这样的使命,我们的工程师们一直通过技术创新来践行这一梦想。2008 年,我们成立了电力科学研究院,进军光伏产业,开创太阳能光伏电站。2009 年,我们建成了全球首个磷酸铁锂储能电站。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们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的插混汽车 F3DM,随后又推出了 E6,这是中国首款量产的纯电动车。
在当时,这三大梦想过于超前,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在公司内部建立了一个未来村。在屋顶铺设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太阳能发电,并安装家用小型储能电站,用于存储太阳能发电。在屋外设置充电桩,新能源汽车可以直接充电,房屋内的所有能源供应都依靠太阳能。这为人类未来的绿色生活打造了一个样板。
那段时间,汽车销量高速增长,集团上下信心满满。我记得在 2009 年的厂庆运动会上,我们的销售团队士气高昂,为第二年定下了 80 万台的销售目标,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