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车发展,为何令欧洲政客“受惊”》

访客 新能源 92

摘要

即便欧盟实施反补贴举措,也难以阻挡中国电动车的强劲势头,此举不过是为欧洲车企争取些许喘息之机。

近期,欧盟委员会发布紧急通告,拟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实施海关登记。

这属于欧盟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的一环。倘若最终调查认定中国电车获得了不公平补贴,欧盟或将对这些进口车辆征收追溯性关税。

此项政策引发了中欧双方的广泛关注。中国欧盟商会对此表示失望,同时指出中国电动车进口量的增加,实则反映出欧洲对电动汽车需求的上扬。

奔驰汽车首席执行官康林松(Ola Källenius)认为,中国向欧洲出口电动车属于“竞争的自然发展”。从长远来看,竞争的加剧有助于欧洲车企打造更优质的车辆。他反对提升进口关税,声称保护主义是“步入歧途”。此前,宝马、大众等德国汽车制造商也表明,欧盟的调查及加征关税的行为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那么,欧盟为何要展开这样的海关登记?倘若最终加征额外关税成为现实,中国车企又将如何应对?

中国汽车进击欧洲市场

在此次公布的法规文件中,欧盟委员会宣称,他们握有充分证据表明中国电动汽车获得了补贴。自去年10月欧盟正式启动调查以来,中国电动汽车对欧盟的出口同比增长了14%。

2023年德国慕尼黑车展,比亚迪展台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欧盟委员会表示,中国的出口产品通过“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大量涌入”,构成了“危急情况”。

去年,中国品牌在欧洲的轿车和SUV销量超过35万辆,其中主要为电动汽车。从2023年10月到2024年1月的进口量为17.78万辆,与调查期(2022年10月到2023年9月)相比,月均进口量增长11%,与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相比,月均进口量增长14%。

欧盟委员会指出,倘若在调查结束前中国的进口持续以这样的加速度增长,欧盟生产商或将承受难以弥补的损失。

然而,从数据层面来看,中国对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出口开始呈现疲态。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称,2023年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欧洲出口量显著下滑,法国的单月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减少73%,西班牙则下降了72%。

这一现象的背后存在多重原因:其一,德国、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近期宣布收紧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特别是德国在去年12月提前一年终止了电动汽车补贴计划,该计划原定于2024年年底实施。对此,德国财政部发言人强调,德国政府“因资金短缺而别无选择”。

此外,值得留意的是,去年8月,欧盟颁布了新的《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相较于2006年版,此法规对电池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了统一监管,涵盖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其核心监管内容涉及碳足迹和回收利用等方面,这意味着车企进入欧洲市场的门槛大幅提高。

事实上,从2023年年初起,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贸易保护的迹象便已初现端倪:

  • 2023年6月,法国拟推动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 2023年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

  • 2023年10月4日,欧盟发布公报,正式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

  • 10月25日,欧盟委员会宣布,通过抽样选取的方式确定比亚迪、上汽集团和吉利作为反补贴调查的目标企业;

  • 2024年3月,欧盟计划对中国电车进行海关登记。

依据调查流程,欧盟将在2024年7月公布是否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关税,并在10至11月公布最终调查结果。

在欧洲销量出众的中国汽车——名爵 MG 4 | 图片来源:名爵官方微博

尽管距离结果揭晓尚有数月时间,但从当前的外界反馈来看,欧盟加征额外关税的可能性不断增大。瑞银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欧盟委员会尚未透露对中国进口商品可能征收的关税额度,但任何决策都必须权衡可能遭到报复的风险。

当下,中国轿车和SUV进入欧盟地区的关税为10%。

在此次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调查中,有一个要点值得关注,即欧盟并未同时启动反倾销调查,而是聚焦于反补贴调查。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属于两种不同的税种。从过往经验来看,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的调查结果显示,反补贴税通常低于反倾销税。

中国车怎样实现“本地化”?

当下,欧美等成熟市场尽管销量可观,但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除了欧盟,美国近期以国家安全为由,对来自中国的智能网联车辆展开了调查。

据报道,一些美国参议员甚至提出,将基本关税税率从现有的2.5%提升至100%的提案,这意味着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可能从目前的27.5%猛增至125%。该法案还提议,要对中国车企在墨西哥组装后输往美国的汽车征收100%的关税。

这种情况并非首次出现。随着中国汽车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势力势必会有所行动。对于欧美政府而言,汽车行业关乎大量的就业岗位和选票,例如欧洲有1400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汽车制造业,占欧盟就业人口的6.1%。

回想40年前的日本,也曾遭遇类似处境。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整车厂以及失业的汽车工人对日系车进行了抵制,甚至引发了一系列抗议活动。

为降低贸易摩擦带来的影响,日本车企采取了在海外市场投资的策略,尽力在当地设立生产基地。特别是在1985年签署《广场协议》后,日本加大了在市场所在国进行投资生产的力度。

据日本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自2007年起,日本车企的海外产量已超越国内产量。

中国车企也在朝着类似的方向迈进。2023年底,比亚迪发布消息称,获得匈牙利政府数十亿欧元的投资后,计划在匈牙利建设其欧洲首个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这也是中国车企在欧洲建设的首个乘用车生产基地。除比亚迪外,上汽名爵、长安汽车、长城汽车等也都在筹划在欧洲建厂,部分品牌已经开始选址工作。

2023年德国慕尼黑车展,蔚来ET7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除了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也在积极作为。蔚来在匈牙利的欧洲能源工厂已于2023年9月投入运营,而哪吒汽车也在考虑在欧洲建厂;零跑汽车与Stellantis合作,借助后者的经销商渠道销售零跑汽车,预计2024年第三季度开始在欧洲交付。

然而,中国车企在欧洲进行本地化投资,预计要到2025年后才能实现产品的批量生产,短期内难以改变欧洲汽车出口的现状。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在“出海”。例如,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厂商已宣告在德国、西班牙等国建立生产基地。另外,特斯拉宣布在墨西哥新莱昂州建厂,而特斯拉的中国合作伙伴也在考虑在墨西哥建厂或已有所布局。

面对愈发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如何推动汽车产业真正实现全球化成为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这意味着中国车企需要从单一的整车出口模式向多种模式转变,包括在海外建厂生产、收购海外品牌,乃至将整个中国品牌推向国际市场。

出海之路,向来充满挑战,未来或许会更为艰难。但对于中国车企而言,出海已非可选项,而是必然之选。

 

标签: 必然 愈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