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不!最终或许是 23 - 25 万。
3 月 28 日晚 7 点,小米旗下的首款汽车——小米 SU7 即将正式登场,这将为长达 3 个月的价格争议画上句号。 小米 SU7 的价格之所以备受争议,关键原因在于小米一贯秉持的“性价比”理念。 2010 年,初出茅庐的小米公司喊出“年轻人的第一台手机”的口号。2011 年 8 月,小米手机一代正式面世,售价 1999 元,凭借高性价比成功占领市场。此后,小米成为推动智能手机普及的“先锋”,带动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显然,公众热切期望小米汽车能够延续其在手机领域的策略,为年轻一代提供价格合理、技术先进的汽车,成为他们心中“年轻人的第一台车”。许多人苦口婆心地劝说雷军,将起售价定在 20 万以下,甚至有人提议 9.9 万元。 然而,小米着实不应将汽车价格定在 20 万元以下。无论是从成本角度考量,还是从产业趋势与时代使命进行分析,都能看出这一判断背后的必然性。01 单纯的价格战,难有未来
众多人建议小米将汽车价格定在 20 万元以下,主要是由于当前汽车市场正激烈上演价格大战。 自 2023 年伊始,“价格战”始终是中国汽车市场的热门话题。相较于去年,今年的价格战呈现出辐射范围广、优惠幅度大的特点。从几万元的微型纯电小车,到二三十万元的豪华车型,都纷纷卷入其中。价格战让中国车企颇为头疼,多数只能硬着头皮苦苦支撑。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造车成本的相对降低、市场供给的失衡以及需求增长的放缓。2023 年 12 月 28 日,小米汽车举办了首次技术发布会,随后便是长达三个月的价格猜测 | 图片来源:雷军微博
据悉,碳酸锂价格从 2022 年底的近 60 万元/吨降至当下的 10 万元/吨,极大地削减了动力电池的成本,也成为了当下价格战的导火索。在纯电车型的成本中,动力电池的价格约占四成,对于车身较小的 A 级汽车而言,动力电池的成本甚至可能高达一半左右。 同时,由于产品高度同质化,再加上当前国内需求相对疲软,汽车行业的竞争将异常激烈。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4 年中国汽车销量同比将增长 3%,这一增幅远低于上一年的 12%。 产能过剩也是当前汽车市场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乘用车整体产能规划接近 5500 万辆,而年生产量约为 2300 万辆,产能利用率仅为五成。一般来说,产能正常的标准为 79%至 83%,低于 79%则为产能过剩。 此外,友商在小米 SU7 的价格区间的布局,给人一种“围剿”小米汽车的感觉。特别是吉利近期在 15 - 30 万级布局了五款车型,市场定位与小米 SU7 大致相仿,这无疑给小米汽车的定价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挑战。 不过,单纯的降价似乎已经开始“失效”,降价未必能够带动销量的提升。汽车之家研究院的最新报告显示,不同品牌的降价对销量的影响各异: 豪华头部品牌的降价策略奏效,但二线豪华品牌如凯迪拉克、雷克萨斯的销量和价格均未达到预期; 合资品牌的优惠比例已增长至 20%左右,但销量增长的力度仍显不足,其中日系三大品牌的情况较为严重。 多数中国品牌的降价策略有效,虽然优惠力度低于豪华和合资品牌,但销量有所增长。如吉利、长安等品牌通过折扣提升了销量。3 月 25 日,小米 SU7 在全国 29 城开启了静态品鉴 | 图片来源:雷军微博
价格战犹如一场“皆输的游戏”,从长远来看,对任何一方都无益处。通过降低价格来争夺市场份额,可能会损害长期收益,除非降价能够被提高的成本效益所抵消。因此,陷入价格战的公司就如同陷入泥潭,难以自拔,随着消费者愈发挑剔,最终行业可能会陷入“困境”。 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指出,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繁荣景象,是建立在对车企盈利能力严重透支的基础之上:中国车市的规模和利润均占全球汽车产业的三成左右,但本土汽车企业的利润总额却不到全球汽车产业总利润的 5%,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长期的微利状态,不仅会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更会阻碍车企提升技术水平,难以打造长期、可持续的竞争力。对于像小米这样成熟的科技公司而言,以这种逻辑进入市场是难以行得通的。 02 性价比配方的演变,造就新的优势 中国企业的确拥有丰富的性价比产品经验,小米也曾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企业实力的变化,性价比的配方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 最初,小米以中低价格和高性能为卖点,吸引了大量用户,再通过增值服务获取利润。凭借提供性能卓越、价格亲民的产品,小米迅速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在五年内,小米超越了联想等老牌厂商,跻身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前列。 然而,随着“全民造机”热潮的兴起,超过 100 个品牌涌入智能手机市场,随之而来的是疯狂的扩张、残酷的洗牌以及低利润率。相比之下,2016 年第四季度,尽管苹果的销量仅占 18%,但其利润却占据了整个行业的 92%。 随着市场逐渐饱和,手机行业的竞争焦点已从传统的硬件配置和价格战,转向了产品本身的用户体验。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市场占有率较大的“千元机”越来越少,而旗舰机型则越来越多。 在此期间,小米开始向高端市场进军,探索性价比的新配方。2019 年,小米和 Redmi 品牌进行分拆,从红米升级而来的 Redmi 成为独立品牌,承接了极致性价比的标签,而小米手机则定位于追求极致技术和体验。 今年已是小米高端化战略的第五个年头。由于小米 14 系列的热卖,小米在全球高端手机市场的份额去年成功实现翻倍。财报显示,2023 年,小米手机在中国大陆手机市场的平均单价同比增长超过 19%,创下历史新高。在 4000 元到 6000 元价位段的智能手机市场,小米的市占率达到 16.9%,同比增加了 9.2 个百分点。 在小米冲击高端的过程中,也有不少米粉建议他们适当提高定价,但小米始终坚守性价比,只是配方有所改变。雷军曾多次强调,性价比并非探讨绝对价格,更不是低价,坚持性价比同样可以推出高价产品、打造高端品牌。性价比注重的是比较优势,即同等价格下性能最优,同等性能下价格最低。小米汽车的目标是打造移动智能空间 | 图片来源:小米
同时,对于 2024 年的小米汽车来说,其时代责任已不再是成为普及新能源汽车的“开拓者”,而是要追求极致体验,开拓新领域、定义新产品。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我们不仅正在经历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型,还目睹了市场从增量到存量的转变。与增量市场不同,存量市场的玩法有所变化:大多数购车者并非首次购车,他们对产品和体验有着更高的期望,除了价格因素外,他们追求品质、工艺、前沿技术,甚至是更高端的品牌形象,以展现自己的品味。 即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已不再是一片广阔的蓝海,其市场渗透率已接近 40%。2024 年 2 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达到 35.8%。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单月渗透率将超过 50%。 对于即将亮相的小米汽车而言,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品牌塑造、产品升级和优质服务,实现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这才是小米真正的使命,也是其生存之道。放弃差异化,转而走价格战的老路,对于小米来说,是绝对不可取的。 因此,小米汽车应当避免陷入价格战,SU7 的起售价必然要超过 20 万元。若要预测一个价格区间,23 - 25 万元或许更符合小米的定位和市场需求。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