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同志深知,无法在价格上与中国供应链硬拼。
尽管特斯拉一直强调自身不仅仅是一家汽车制造商,然而这一次,特斯拉似乎真的要改变策略了。
当地时间 4 月 5 日,路透以“独家新闻”的形式报道,特斯拉在今年 2 月底的一次内部会议中,“放弃(scrap)”了原计划两年后推出的全新廉价车型。
这款在特斯拉内部代号为“Redwood”的新车型,也被外界称为“Model 2”。从尺寸和售价来看,它被认为是小号的 Model 3,旨在为特斯拉开拓更广阔的消费市场,以实现马斯克曾立下的 2030 年销售两千万辆的宏伟目标。
传闻中,Model 2 的售价将降至 2.5 万美元(约合 18 万元人民币),比 Model 3 低约 30%,预计于 2025 年年末开始生产。
马斯克迅速对路透的这则独家新闻予以驳斥。这并非新鲜事,更为有趣的是,几小时后,他在个人 X 账号上抛出重磅消息:
特斯拉 Robotaxi(无人出租车)将于 8 月 8 号发布。
路透很快对马斯克的回应进行了跟进,表示特斯拉正将原本投入在 Model 2 上的精力,转向 Robotaxi。
当 Waymo、Cruise 等美国无人驾驶出租车陷入政策与营收困境,中国无人驾驶公司纷纷降级为 L2 为车企服务时,为何特斯拉要“砍掉”备受期待的 Model 2,转而投向目前前景尚不明确的 Robotaxi?马斯克,究竟在下怎样的一盘大棋?
Robotaxi 先行,Model 2 随后
乍看之下,这是一个颇为奇特的对比。
因为 Model 2 和 Robotaxi 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前者代表着我们所熟知的特斯拉,通过汽车零售,从 C 端消费者处直接获利,在去年第四季度之前,特斯拉一直是全球电动车销量的佼佼者;而后者则指向一个融合了出行、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元素的全新领域,放眼全球,目前尚无任何一家企业能从 Robotaxi 项目中实现正向盈利。
倘若外媒的报道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倒是可以从车辆研发的逻辑中,探寻特斯拉在 2024 年第一季度做出商业重心调整的缘由。
从零开始,正向研发一款全新车型,往往需要数年时间。但若基于一个成熟的平台,开发时间将大幅缩短,这也正是现代汽车工业强调平台重要性的原因。在去年上市的艾萨克森所著的《马斯克传》中,提到 Model 2 和 Robotaxi 其实都基于特斯拉正在研发的新一代平台。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马斯克对 Robotaxi 的执着,催生了 Model 2 的研发。
从时间维度来看,马斯克首次提出要设计一款“没有方向盘和加速制动踏板”的汽车是在 2016 年;而特斯拉内部首次提出制造一款比 Model 3 更为廉价的汽车,则是在 2020 年,且马斯克对这款廉价车型一直兴趣寥寥。
事实上,当马斯克在 2020 年于内部否决 Model 2 项目时,特斯拉首席设计师 Franz 便以研发 Robotaxi 为名,暗中推进着 Model 2 的相关计划。
在《马斯克传》中,作者披露,马斯克真正批准 Model 2 项目是在 2022 年 9 月。Franz 投其所好的“画饼”方式,便是表示 Model 2 和 Robotaxi 可以“一举两得”,因为二者基于同一架构开发,且 Model 2 的销量有望达到 Model 3 和 Model Y 这类车型的两倍。
艾萨克森在书中写道,在与 Franz 的会议结束后,马斯克第一时间与其进行了交流,但他对 Model 2 并未表现出期待,而是认为“这并非一个令人兴奋的产品”。
马斯克并未在 X 平台上透露更多关于 Robotaxi 的信息,我们也无从知晓 8 月 8 号的“发布”会包含哪些内容。不过,按照此前披露的 Model 2 时间线,这款同平台车型距离大规模生产大概还有 1 年时间。
卖 AI 比卖车更具吸引力
尽管有一种略带戏谑的说法,称马斯克用从特斯拉赚取的资金,去填补他在 SpaceX 上追逐火星梦所造成的亏损。但从马斯克对特斯拉这家公司的经营策略来看,特斯拉显然不只是一家单纯依靠销售硬件来维持生计的企业。
在此次回怼路透“说谎”时,马斯克在 X 账号上贴出了他在 2016 年发布于特斯拉官网的“第二步整体规划”,其中提到:起初生产小批量汽车,是为了盈利后实现规模化,打造更多人能够负担得起的电动汽车。但他在那篇 2016 年的文章中也提到:特斯拉或许“不太需要比 Model 3 成本更低的车辆”。
也正是在那一年,马斯克在内部首次提出 Robotaxi,并在全球大力“宣扬”自动驾驶即将来临,核心目的便是开发特斯拉公司的“第二曲线”。这些年来,特斯拉市值在汽车行业中领先的重要原因,便是众多投资者不仅将其视为一家硬件公司,更是一家科技公司,或者如马斯克自己所言,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Robotaxi 的商业前景,不仅限于 C 端的硬件销售,还包括 FSD 带来的软件订阅收入——在 AI 时代之前,硅谷的软件公司的利润率远高于底特律以及日本、韩国的硬件公司。此外,如果自动驾驶技术取得突破,那么 Robotaxi 便能够在出行领域抢占先机,凭借更高的效率击败现有的出行平台,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换句话说,共享出行这一新兴事物,有可能被 AI 这一更具创新性的事物再度颠覆。
当然,除了自 2016 年开始的这个规划,从当前的外部竞争环境来看,特斯拉显然还有更多将目标从硬件转移到 AI 上的理由。
首先,特斯拉面临着来自中国市场的全面竞争。去年第四季度,特斯拉被比亚迪超越,失去了纯电车型的销售冠军宝座。马斯克在业绩交流会上预测,2024 年特斯拉的增长速度将比 2023 年进一步放缓,话音刚落,2024 年第一季度特斯拉便遭遇了疫情以来的首次销量下滑。
其次,对于特斯拉这样一家来自硅谷的全球性公司而言,它们更擅长定义产品,而非在供应链上进行各种快速调整。Model Y 是目前全球最畅销的单一车型(不仅限于电车),但它已经发布了 5 年,且今年不会推出任何改款。而将 Model 3 视为竞争对手的小米 SU7,在正式交付车辆之前,就对 Pro 车型中关于电动尾翼的实体按键进行了优化,这种快速响应速度是硅谷公司难以企及的。
再者,价格方面也存在威胁。比亚迪最初凭借混动车型和出色的燃油效率崛起,如今进入纯电市场后,推出了 1 万美元级别的海鸥车型。这使得 2.5 万美元的 Model 2 似乎不再那么具有吸引力。也难怪在收购推特后大谈自由的马斯克,提出必须对中国车企实施贸易壁垒,否则美国市场的参与者将难有胜算。
最后,随着美国电动车市场增长速度放缓,皮卡车型 Cybertruck 也被马斯克自己认为是“自掘坟墓”,影响了内部的决策节奏。因此,特斯拉不仅要面对中国竞争者的围追堵截,还将在本土市场遭遇来自其他国外传统车企的竞争。
Robotaxi,正确但充满挑战
不过,无论外部竞争格局如何变化,特斯拉目前仍是全球最大的纯电汽车生产和销售商。然而,选择 Robotaxi,在现阶段看来似乎是一个有些疯狂的决定。
美国无人出租车市场的另一巨头,通用旗下的 Cruise,在 2023 年下半年经历了如过山车般的剧情。8 月,Cruise 在旧金山获得了全面开放商业运营的资质——即不限时段、不限行驶区域且全无人的商业运营。然而,由于连续发生交通事故,以及“引发交通堵塞”从而间接导致人员死亡,Cruise 的运营牌照在 11 月被加州政府吊销,其原型车 Origin 停产,公司也不得不进行裁员。
不仅是 Robotaxi 领域,全球整个 L4 级别的自动驾驶公司,大多在 2023 年将方向转向了更易于量产的 L2 或 L2+智能辅助驾驶,以更好地获得资本市场的信任,并通过与车企合作来为自身“回血”。
那么,如果特斯拉进军 Robotaxi 领域,目前面临着哪些挑战,又具备哪些优势呢?
首先是技术层面。特斯拉的 FSD 在 L2+自动驾驶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它采用了纯视觉+无图的方案,既节省了激光雷达的硬件成本,也降低了与高精地图相关的运营费用——在国内的参与者中,有采用纯视觉方案的,也有采用无图方案的,但尚未有任何一家能够将两者相结合。
此外,从 FSD V12 的 Beta 版本开始,特斯拉大量删除了与规则相关的算法代码,采用基于神经网络的端到端方案。简单来说,就是尽量避免通过穷举每一种可能的情况,让系统机械地“执行”某种操作,而是采用类似人类思考的方式,让系统自行“学习和判断”下一步操作,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泛化能力。
因此,基于 FSD 的能力,特斯拉在技术积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不过,L2 级别的辅助驾驶与 L4、L5 级别的无人驾驶存在差异。国内一家专注于 L4 智驾的公司高管曾向极客公园表示,L4 和 L2 就如同足球世界杯和篮球奥运会,虽然都是竞技运动,但实则是两个不同的项目,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递进关系。
其次是成本问题。目前量产 Robotaxi 车型的主要解决方案,大多是在现有原型车的基础上,通过加装激光雷达等一系列硬件,将其改造为一款改装车。据赛博汽车援引业内人士的说法,目前国内 Robotaxi 单车成本普遍在 50 - 60 万元之间。
按照上述 L4 智驾公司另一位高管的说法,Robotaxi 的短期商业化目标,是要将改装车与原型车之间的差价控制在大约 15 万元以内。
当然,也有一些参与者和特斯拉一样,开始正向研发 Robotaxi 车型,而非采取“魔改”的方法。Cruise 已经停产的原型车 Origin,大规模量产后的单车成本约为 5 万美元;百度在 2022 年表示,第六代 Apollo RT6 的成本为 25 万元。
而关于 Robotaxi,目前已知的信息除了它与传闻中售价 2.5 万美元的 Model 2 属于同一平台外,尚未有更详细的硬件信息。但基于这个比 Model 3 更小的车型平台,以及特斯拉一贯的纯视觉方案,特斯拉 Robotaxi 的成本控制能力还是值得期待的。
其他的考虑因素还包括从汽车销售进入出行行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这其中既涉及技术层面,也有不少“人之常情”的因素。例如法律规定,以及无人出租车行业对现有网约车市场、就业市场所带来的冲击。
总体来看,特斯拉似乎会逐渐避免在零售领域与中国玩家进行正面硬刚。基于 AI 能力的 Robotaxi 是一招巧妙的变招,但在这个长期的新行业中,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马斯克又将面临他在特斯拉、SpaceX、Neuralink 等公司初始阶段所遭遇过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