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赋能汽车,小鹏的答卷如何呈现

访客 新能源 112
摘要

小鹏汽车的技术实力有目共睹,然而如何将其转化为可观的销量,是其面临的一大挑战。

5 月 20 日,小鹏汽车举行了一场以「开启 AI 智驾时代」为主题的 AI DAY 活动,展示了其在 AI 领域的最新成果,并宣告将全面推送 AI 天玑系统。该系统更新将涵盖所有小鹏汽车的在售车型,且从当晚 8 点起逐步进行推送。

去年的 1024 小鹏科技日上,小鹏汽车发布了小鹏第五代智能座舱系统 XOS 天玑系统。当时,此系统由小鹏团队从零开始构建,主要是搭建一些基础功能。

相较而言,此次推送的 AI 天玑系统,小鹏运用了前沿的 AI 技术。此外,该系统的另一突出之处在于充分考虑了用户的反馈与需求,进行了诸多改进,且适用车型更为广泛。

与此同时,在发布会上,小鹏汽车董事长兼 CEO 何小鹏再次提及,「MONA 系列的首款车型将于今年 6 月亮相」。小鹏汽车旨在将高阶智驾能力引入 10 - 15 万元 A 级车市场。

在过去的较长时间里,自研智能驾驶曾被视为一项不经济的举措:尽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人力,但由于技术栈的迭代速度飞快,像小鹏这样的公司虽取得了一定的领先优势,然而并不显著,甚至有些公司的自研产品体验还不及供应商方案。

不过,随着大模型在智能驾驶中的效果得到证实,单纯依赖第三方供应商的车企或许会面临不断扩大的竞争差距,这种策略可能很快会受到考验。相反,注重技术创新与自主研发的公司,有望迎来发展的“春天”。

AI 落地智舱和智驾

实际上,在汽车行业中,众多车企都在思索如何应用大模型技术,最为常见的便是在座舱领域实现绘画和百科全书等功能。然而,小鹏汽车认为,AI 的应用范畴不应仅限于此,他们更为专注于如何更好地借助大型 AI 模型来优化用户的驾驶体验与车辆控制。

对于在本次发布会上全面推送的 AI 天玑系统,小鹏官方表示,这是行业内首个全新推出的 AI 车载操作系统,也是首次将 AI 技术广泛应用于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的操作系统。

AI 天玑系统带来的差异化体验 |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在智能座舱方面,小鹏汽车采取了有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举措。首先,他们对语音唤醒的方式进行了变革。以往,小鹏汽车的语音助手需要特定的唤醒词,如“你好,小 P”,方可开始对话。而现在,用户能够以如同与朋友交流的方式来唤醒它,例如可以说“这里很闷,小 P”,无需再说“你好,小 P”,它同样能够理解用户的指令。这种更为自然的唤醒方式,使用户的体验更为流畅。

同时,AI 的融入还带来了更强的理解能力与需求推理能力。举例来说,当用户表示车里有些闷时,它会意识到用户想要打开窗户;当用户说“我腰疼,小 P”时,它明白用户需要开启座椅按摩功能;或者当用户说“空调有点吵,小 P”时,它会降低空调的风速。这种语音理解能力的提升,为用户在驾驶过程中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在智能驾驶方面,小鹏已经在端到端的方向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智驾的通用性方面,小鹏正在加快拓展的步伐。当下,小鹏智驾的“开城”数量与可用里程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开城”速度也在持续提升。2 月份,小鹏汽车宣布面向智驾经验用户推送无限 XNGP 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不限城市、不限路线,在全国范围内均可使用。

接下来,何小鹏表示,计划在 2024 年第三季度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智能驾驶覆盖,到 2025 年则朝着城区智能驾驶与高速智能驾驶体验同步发展的目标前进。

此外,小鹏还期望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体验。AI 代驾是业内首个实现“点到点”超长记忆导航的量产系统。据介绍,该系统只需学习一次,便能为用户生成定制化的驾驶路线,进而提供全程智能辅助驾驶体验。每位用户最多可存储 10 条记忆路线,每条路线最长可达 100 公里。

实际上,代驾模式或通勤模式并非新颖概念,在过去的几年中曾多次被提及,但多数未能实现量产上车。何小鹏表示,“他们不做可能是因为做不出来”。

另外,小鹏的 AI 泊车技术也颇为引人瞩目,能够实现免遥控离车泊入和迎宾出库功能。无论是侧方位停车还是复杂车位,该功能都能自动完成,极大地提高了泊车的效率与速度,用户还可通过手机 APP 便捷地控制整个停车过程。

端到端大模型量产上车

在这背后,AI 大模型正在引发革命性的变革。何小鹏指出,“大模型对智能汽车的变革是颠覆性的,而非比例性的变化,不是百分之几十的改变,而是数十倍的变革。”

小鹏城区智驾发展的三个阶段 |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以往,智能驾驶的代码主要通过采用规则编写规划、控制来实现。即便编写了成千上万行代码,也仅能实现有限的规则能力。而如今,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使端到端方案在准确性和安全性方面实现了巨大的提升,为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与优势。

目前,小鹏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出了国内首个量产上车的端到端大模型系统,其中包括深度视觉感知神经网络 XNet、规划大模型 XPlanner 和大语言模型 XBrain,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责:

  • XBrain:犹如人类的大脑,为智能驾驶系统赋予了理解和学习的能力。它能够处理复杂的场景,迅速响应各种驾驶环境中的指令。XBrain 可以识别待转区、潮汐车道、特殊车道和路牌文字,并依据这些信息做出安全高效的驾驶决策。
  • XNet:类似于人类的眼睛,是一个融合了动态视觉、静态视觉和 2K 纯视觉技术的深度感知神经网络。它能够以裸眼 3D 效果重构现实世界的 3D 图像,感知范围扩大了两倍,相当于 1.8 个足球场的面积,并能识别 50 多种目标物,使驾驶系统的视野更为清晰、广阔。
  • XPlanner:更像人类的小脑,是基于神经网络的规划大模型。通过大量的数据训练,它逐渐演化出类似于人类驾驶员的操作能力,使驾驶过程更为平稳,提升了用户的驾驶舒适性和安全性。

尽管大模型在提升体验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但它并非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其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端到端系统虽然能够提升模型的上限,但也加剧了神经网络的“黑箱”问题,这种不可解释性会严重影响研发和问题的解决。

针对这一问题,小鹏汽车自动驾驶负责人李力耘表示,虽然是端到端的大模型,但不同部分也有各自的侧重点。其中,XBrain 侧重于整体场景的认知,而 XNet 侧重于感知和语义,在工作时它们紧密协作。

在工程实践中,每个部分的侧重点使小鹏能够更轻松地理解问题的来源,无论是理解错误、未能感知到信息,还是感知正确但操作错误,都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解决。这种系统性的理解和解决能力是小鹏能够实现端到端大模型量产的关键。

这也意味着,小鹏汽车与特斯拉的做法存在差异:特斯拉宣称他们的最新 FSD V12 版本大幅简化了代码,从之前的 30 多万行减少到了 2000 行,仅保留了不到 10%的原始代码。

相比之下,小鹏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仍然包含了一部分传统的规则代码。李力耘表示,“AI 大模型虽然具有强大的自我进化和学习能力,但这需要一定的指导和方向,如同教育孩子一样。这种指导是提升 AI 能力的关键因素。”

短期销量没意义,长期竞争是核心

除了技术创新,小鹏在市场表现以及应对外部竞争的态度方面,也备受瞩目。

对于可能与小米汽车产生的竞争,何小鹏表示,新能源汽车行业从蓝海转变为红海,再到血海,小鹏历经了磨练,这也是小鹏成长的重要契机。他强调,当下销量高并不意味着产品能力强,销量中等的产品也不能说明其技术实力薄弱。汽车行业是一场长期的竞争,而非短期一两个月的销量所能决定的。

同时,正在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的特斯拉 FSD,也是小鹏无法忽视的对手。此前,马斯克 4 月底访华,引发了关于特斯拉 FSD 在中国落地的讨论。尽管据中国日报报道,特斯拉提出在中国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但中国政府尚未完全批准 FSD 在中国全面落地,可能会先支持其在国内进行测试和示范。然而,业内普遍认为,特斯拉 FSD 进入中国只是时间问题。

对此,李力耘表达了与之前相似的态度:小鹏对特斯拉 FSD 技术进入中国市场持开放态度,他们认为特斯拉的进入,能够推动整个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小鹏的技术实力。

何小鹏预计未来 18 个月,智驾能力提高 30 倍 |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何小鹏预计,在未来 12 - 18 个月内,他们的智能驾驶技术或将迎来关键的转折点,即便在不改变硬件的情况下。届时,在城市内的所有道路,甚至包括小区内的道路,智能驾驶需要人为接管的频率将极低,并且能够确保极高的安全性。

因此,他在发布会上宣称,“2025 年,小鹏汽车将在中国实现类 L4 级智驾体验”,并且小鹏汽车正在全球范围内对 XNGP 端到端的能力进行测试,智能驾驶技术开始迈向全球。

小鹏汽车的技术实力一直颇为强劲,但如何将其转化为市场优势与产品优势,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关键问题。目前,小鹏汽车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销量也略显低迷,但何小鹏坚信自己能够走到最终的“决赛圈”。这份信心源于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以及对长期战略的坚定坚守。

标签: 或许 有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