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目前还没有实现生产出模型的能力。
导语介绍
纵观整个汽车市场,小米汽车是一个值得大家学习的对象,但是很难用于个人使用。
作者曹家栋
主编崔
编辑何增荣
小米在中国汽车市场扮演什么角色?真正能颠覆市场的是新人还是秀霸?
根据经验,加入市场的小米不仅是一个纯粹的跨界新人,与韦小立相比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果和传统汽车厂商比,就更难提取对整个产业链的贡献了。但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从来不按套路出牌,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以平常心看待小米。
自今年3月底上市以来,作为小米汽车的第一部作品,即使SU7会受到一些老炮儿的质疑,但来自中国消费者的热情呐喊,几乎让这款车成为了神一般的存在。
有人说这是因为市面上没有一款新车能在产品力上完全超越SU7,让它收割了太多年轻人的心智。直到今天,依靠这种高人气,小米后市场提供的周边产品处于严重短缺的状态,这也点出了这款车的不可替代性。
看到此番情景,要问友商作何感想?我敢说,没人会心甘情愿认为,在行业内摸爬滚打那么多年的自己比不上小米汽车。即便小米 SU7 高速增长的销量势头放在了面前,出于对产业的深度理解,似乎这一切都值得商榷。但自始至终,中国汽车市场总是在迎来送往的过程中。随着新人的到来,太多的老兵注定被时代抛弃。今天看到小米等改写了行业发展的规则,谁也不能保证这个市场永远给大家留一个对应的位置。
也就是说,纵观行业近20年的发展,小米汽车的诞生有其时代背景的依托,但人们不得不思考的是,雷军这个汽车外行,为什么会给中国汽车市场带来这么多年的巨大震动?从研发思路到产品规划,从营销策略到品牌建设,招人至关重要。
小米造车,不按常理出牌。
“小米汽车应该有勇气在世界巅峰赛道上面对世界顶级车企。”
“十年内,小米将成为新北最快的四门电车。”
带着这样的期待,雷军用极具个人色彩的宣言,在此为小米汽车未来的发展定下了一个基调。这半年来,不管你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小米造车,用什么评价标准来衡量小米SU7,很明显,雷军和他的小米汽车确实是以新人的身份闯入了汽车圈,站稳了脚跟。
在价格战的洗礼下,今年的中国车市,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给任何弱势企业一些机会。一些能依靠时代红利完成底盘建设的车企还能坚持住,但这改变不了来自后来者的强大攻势。
说实话,从产业转型的好处中崛起的车企,面对这样颠覆性的产业浪潮,短时间内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太难了。
为了跟上后人的步伐,大众和丰田除了在中国建立本土化的R&D体系外,还迫不及待地抛开全球化的视角,与中国科技公司展开全方位合作,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然而,若以结果来论,只能说,求新不得,维稳不易。电气化产品的现状不仅没有改善,原有的核心产品线也以这种激进的方式陷入了新的陷阱。比如本田雅阁,丰田凯美瑞,大众迈腾,都已经换代了,接下来还能扳回一城吗?答案很可能不是人们想要的。
在这个混乱的时代,雷军也说过,小米SU7上市之初,业界几乎没有人看好这款新车。“一个月卖3000辆,可以烧高香”的评价更是让他忧心忡忡。
我们很清楚,即使在今天,小米SU7在车市引起的轰动直接麻痹了舆论,依然刺痛着那些“行业分析师”,但现实毕竟是在雷军这边,是在理论上指导整个行业,如何把自己推销给当下的消费者。
小米SU7的成功是偶然吗?没有人会坚持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互联网公司造车这么多年,直到小米的入场,才让人们看到了这个“勇敢游戏”的真正玩法。
中国消费者在买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车时,看中的究竟是什么呢?真的只是产品本身吗?或许中国汽车市场并不缺少新的汽车品牌。近两年来,威马、爱知、天脊、高河等新势力相继倒下,可见中国车市如今已经品牌饱和。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无非是再次从小米身上看到了新能源的发展,新气象的一些精髓在今天也能浮现出来。
和百度、四通、华为等科技公司一样,小米进入汽车行业肯定会遇到全新的问题。产品定义、R&D和制造、渠道建设、服务体系等方面都会让他们体会到造车的艰辛。但是,我们都忽略了小米品牌本身的普遍性,创始人雷军的庞大群众基础,以及小米汽车能给消费者带来的情感价值。
你学不到雷军的魅力。
从产品来看,作为品牌的首款作品,主打纯电动轿跑的SU7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局限性。即使在一些习惯高端消费的区域市场,很多人也不会理解,不符合精致的小米SU7有信心在20 ~ 30万的市场完成份额掠夺?
但在华为几轮包装就能撬动市场的前提下,我们很难断定小米SU7上市后会处于被动状态。
当然,事实也证明了,初入战局的小米,很是令人刮目相看。小米 SU7 更是成了这两年来最成功的纯电轿车。而这段时间里,以终端市场给出的反馈来看,小米 SU7 的热度并不会因为后续竞品的推出而褪去。“雷军真的很懂中国消费者。”现在年轻用户对小米上瘾。"
可见,从之前的满腹疑惑到现在,最直观的评价就是大部分人都亲眼见过小米车火。毕竟经过十几年的营销大战,小米已经将自己在手机行业积累的经验完美嫁接到了汽车市场。
如何调动用户的积极性?今天中国汽车市场只有两家,一家是到处借娃的华为,一家是小米。但两者之间,品牌更通用的小米显然更胜一筹。
基于这四个月发生的事情,雷军作为创始人,总是在各种场合提到小米造车过程中的诸多困难。
一边,快速变化的市场格局早早就为小米的未来平添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可另一方面,由自身造车经验不足带来的焦虑,总会让诸多米粉不得不对雷军造车持有一定的敬佩。自小米集团成立以来,面向中国绝大多数消费者的小米品牌就注重亲民。而酷男设立的雷军,有时候会让人觉得身居高位却触及终端市场的做事风格,应该是中国市场所缺乏的。
虽然“从大众中去,到大众中去”的理念与新能源品牌所追求的东西非常不符。令人惊讶的是,你以为会持续发展的中国汽车市场,到处都是“正常”用户。雷军和小米给潜在消费者带来的情感价值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别看,这段时间雷军总是忙着开车门给用户交车,用直播回答消费者的问题,甚至为了打消外行的标签,还学习赛车执照,练习漂移。
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有多少消费者因为这些举动而选择了小米SU7,我猜,这个数字也是巨大的。
用最朴素的细节优化加深产品力,用最平常的心态向外界表达造车的不易。在雷军的口中,吐鲁番的西瓜就像当初作为卖点的车载手机支架一样,成了能和消费者共情的最佳触点。大多数时候,中国的汽车消费者不想要技术覆盖。小米SU7做的就是用最小的方式取悦用户。作为掌舵人,雷军已经没有心思沿着传统车企的老路去做宣言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保底10万辆,力争12万辆”的目标就在眼前,对小米来说似乎没有什么难度。
曹家栋
血液里流淌着汽油,
只有快速和牢不可破!
剧终
微信号| |iAUTO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