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设备取代人类,原因与挑战分析

访客 新能源 9.6K+
智能设备在许多领域如医疗、交通和能源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智能设备有着显著的优势,但它们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例如隐私泄露、安全性风险等。需要找到一种方式让这些设备能够有效地与人合作,并且保持其自身的完整性。

智能设备取代人类,原因与挑战分析

拓宽戏路如果成功,那就能收获更大市场;如果失败,可能会导致面目模糊,对于演员如此,对于已经深入人心的产品来说,更是如此文|李喜印

编辑|赵成

Smart凭借小巧的体积和漂亮的外观,给人以“最小的奔驰”的印象。虽然是小车,但却是可以支付溢价的大玩具,而不是只拼性价比的杂货车。

它想要改变,不仅仅是做一个特别的演员,而是逐渐走向更受欢迎的市场。不是,体型越来越大,款式也在变。

为什么会这样?消费者会买单吗?

智能设备取代人类,原因与挑战分析

01 为啥变了模样?盛夏的七月,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出现了一个快闪摊位,以充满科技感的舞台为特色。它配备了一辆户外汽车,门对门,没有B柱,磨砂灰黑色,防撞踏板,隐藏的绞盘和车顶的大灯。产品经理指着行李架告诉我,设计灵感来自瑞士军刀。

如果事先不知道答案,谁会想到这是一辆线条圆润、色彩丰富、造型紧凑的智能车呢?过去几年,smart在造车方面的改变越来越大,越走越远。为什么?

要理清这个问题,需要从聪明从何而来说起。Smart源于手表公司Swatch前负责人Nicholas Heyek的一个绝妙想法。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老顽童,他想造一辆年轻、多彩、环保的车,就像他的手表品牌一样。聊着聊着,他认识了戴姆勒奔驰,成立了合资公司。产品推出后,由于体积小,辨识度高,在欧洲市场很受欢迎。这个故事早已成为商学院教科书的经典案例。

Smart进入中国相当早,曾经和奔驰共用展台,曾经和爱马仕联名,印证了中国消费者心目中“最小的奔驰”的概念。可惜因为电气化进程缓慢,长期进口销售,斯玛特早期错过了中国电气化市场最肥沃的部分。

智能设备取代人类,原因与挑战分析

图源:IC家庭是一个人的港湾,对于企业来说,股东对产品和品牌的影响同样深刻。Smart的股权也换了很多次。一是斯沃琪退股,戴姆勒管理。然后在2020年,吉利和戴姆勒成立了合资公司,双方各占50%的股份。

早在2006年,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就对smart产生了兴趣,并一度向奔驰求婚,后者的嫁妆要求过于苛刻。直到2018年,李书福购买了戴姆勒9.69%的股份,成为当时奔驰母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品牌形象转型的背后,是smart整个品牌乃至公司的深度转型。现在,作为戴姆勒集团和吉利控股的合资企业,它正试图逐渐摆脱“最小的奔驰”的传统印象,试图制造更多的车型,占领更广阔的市场。

02能成功吗?

30年来,中外合资汽车品牌屡见不鲜,但smart有一定的特殊性。以前国外往往是提供技术和品牌,中国提供市场,通过“拿来主义”的精神将成熟的模式引入中国市场。相比之下,smart的合资公司分工更为新颖,各有各的技术在手,吉利提供底层技术和强大的供应链,奔驰提供品牌和设计能力。

比如在smart车型上,你可以看到很多奔驰的元素,比如智能氛围灯、中控台、turbo 空出风口。在这些小细节上,设计语言与奔驰一脉相承。吉利不仅有成熟的造车经验,还有巨大的集中采购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包括S.E.A在内的多种架构,不仅可以降低制造成本,提高新车上市速度,还可以显著提升车辆智能化的天花板。

优势和劣势会相互转化。对于smart来说,两个强大的股东,如果用得好,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用得不好,在双方强势股东面前,就会两头不理睬,协调成本剧增。最后只能沦为一个平庸的品牌。

这可能是smart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另外,中国汽车消费者天生爱大车,爱大尺寸,车能卖得好,但都是以薄利多销为主。在这种背景下,坚持做小型车是一条艰难的路。

更重要的是,smart显然不是一个防御性的企业。无论是戴姆勒、吉利还是现有管理层,扩张和发展都是他们的目标。

智能设备取代人类,原因与挑战分析

这不,2023 年 7 月,天齐锂业以 1.5 亿美元,领投了 smart 的 A 轮融资。天齐锂业表示,合作不止于财务投资层面,试图运用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信息优势,充分发挥产业的协同效能。从这个维度来看,smart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自己定位为单纯卖车的品牌公司,而是试图成为中欧两大巨头孵化的新造车实体。

从这个角度来说,打破小型车的固有观念,抢占更加成熟和广阔的大车市场是必然的。但是结果是什么呢?

通过对smart品牌全球公司CEO佟湘北的采访,我们知道smart试图打破“看得见”的消费者印象,打造“精致智能”的品牌风格,让消费者在想到smart的时候,从看得见的实体变成看不见的风格。

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有许多困难。销售基数不景气,兄弟同室,新玩法是否会稀释品牌,消费者如何买单,这些都给这家知名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举三个例子。

第一,仅从吉利系来看,smart Genie #3、沃尔沃EX30、极氪X都是20万元的精致纯电动车,都出自吉利系庞大的纯电动架构。在底层竞争力差不多的基础上,如何做出自己的差异化,避免同室操戈,让消费者买单,增加了难度。

其次,在smart涉足各种车辆的时候,如何重新打造一套视觉识别语言,让消费者在远处就能看到自己的特点,成为新的难点。

第三,国际化差异巨大,更难做全球典范。佟湘北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意大利和法国购买smart的消费者平均年龄在55岁左右。中国用户比较年轻,30岁左右。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买车的诉求,用车的场景,甚至获取车辆销售信息的渠道都有很大的不同。各个市场如何协调,并不像之前外界想的那么简单——借助奔驰渠道。

智能设备取代人类,原因与挑战分析

自更新以来,一路上 smart 挑战不小,最开始是产能爬坡,中途又曾遭遇过国家补贴退坡,如今则面临着产品周期迭代节奏的挑战。与其他汽车品牌从无到有不同,smart及其管理层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如何扩大消费者的固有印象,既不流失新客户,又能吸引新人;例如,如何既依靠股东的优势,又坚持自我,避免中庸和不必要的妥协;更重要的是,在习惯了卖车赔钱的中国电动车市场,如何做到规模化,避免过多的成本投入和补贴损失...

根据6月份乘联会公布的销售数据,智能精灵#1的销量为3046台。智能精灵#3销量为1397辆,今年累计销量达到6027辆。1-6月,smart累计销量达19742辆。这个销售数据不好说。

综上所述,smart的产品和品牌创新极具挑战性,它所做的是必然的。能不能成功,只能看一辆又一辆新车来回答。但是电动车的淘汰早就出手了,窗口期也在缩短。

编辑:赵成

智能设备取代人类,原因与挑战分析

智能设备取代人类,原因与挑战分析

智能设备取代人类,原因与挑战分析

智能设备取代人类,原因与挑战分析

智能设备取代人类,原因与挑战分析

标签: 品牌 消费者 标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