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再次遭遇跌跌撞撞的不正之风,重新强调更健康的经营理念和发展目标。
前几天的2024中国汽车论坛你关注了吗?虽然主题是“引领行业新变革,绘制发展新蓝图”,但汽车产业的“内卷化”仍然成为主要话题。在本次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新指出,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些不规范的竞争行为开始出现。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工信部将加强对汽车产品生产一致性的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同时,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规范行业发展秩序,促进汽车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车企这边,也有高管表达了对 " 内卷 " 的态度和看法。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就在发言时表示,面对当前汽车行业的内卷挑战,必须要看清楚内卷的本质。要坚持依法合规地竞争,从长计议,坚持打基础、练内功,坚持品质、服务与可持续发展,走出内卷的怪圈。
其实从去年开始,汽车市场便已 " 卷 " 字当头。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车的配置更丰富了、参数更漂亮了、价格更低了,内卷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好。不过从车企的角度来看,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而从杨学良在 2024 中国汽车论坛上的发言中,我们或许能看到关于 " 内卷 " 更深层次的理解。“滚”是可以的,但是要健康地“滚”。
对于“内卷化”这个词的理解,杨学良根据汽车行业的现状做出了如下结论:
所谓内卷化,就是在自由市场上通过竞相降价进行简单粗暴的竞争;
所谓内卷化,就是在相对稳定的市场需求下,不讲究规则,不讲武德,不顾质量安全,不顾行业规定,只为自己的市场份额,扰乱竞争秩序,市场环境一片混乱;
所谓内卷化就是低水平竞争,没有质量增长和后劲发展;
所谓内卷化,就是简单地一遍遍复制,不顾长远,只求数量的增加,不求质量的突破,没有进步,这是饮鸩止渴,对国家不负责任,误导消费者。
虽然言辞犀利,但也在情理之中。
杨学良在论坛上明确表示了吉利汽车对内卷现象的坚决反对。他指出,内卷不仅是一种不健康的竞争方式,更是对行业长远发展的严重威胁。对此,杨学良还以最近被曝光的化工油与食用油混装事件为例,点出了内卷现象最直接的体现: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忽视了产品质量和安全底线,而消费者往往只关注价格的下降,却对背后的风险一无所知。事实上,吉利并不是唯一一家反对汽车行业内卷化的车企。在早前的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红表达了对汽车行业内卷化现状的担忧,称:“广汽不反对价格战,也不怕价格战,但一定要理性,要有底线,不能过度。盈利可以,但不可持续。”
很多消费者觉得内卷更好,应该予以支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看清当下行业内卷的本质。如果只是在底线之上的理性竞争,别说消费者了,即便是车企也是乐于看到的。消费者能得到更优质的产品,企业能被激发出更多的能量,这便是健康的内卷。但事实是,内卷化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杨学良直言:“一些企业首先发起内卷化行动,敢于挑战法律高压线,突破道德底线,从而获得先发优势,而另一些企业只能被动介入,成为内卷化的一部分。”
现在的汽车市场趋势似乎在向价格主导的方向发展。无论是新能源车还是传统燃油车,这种趋势显然是不正常的,因为事实证明,低价的背后并不一定维持着高品质。杨学良在演讲中呼吁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坚守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确保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避免因内卷化竞争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这里我们不妨以摩托车行业为例。曾经产自中国的摩托车也风靡全球,东南亚的摩托车几乎都产自中国。然而,在东南亚市场,中国摩托车已经变得罕见。这背后的原因是一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过于依赖价格战,牺牲了利润和产品质量。这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低价竞争策略最终导致消费者对产品失去信心,影响了中国摩托车的声誉和市场地位。
现在是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的关键节点。随着中国汽车工业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的快速进步,中国汽车出口量持续增长。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长期发展战略,保持行业有序竞争,推进可持续发展模式,牢记摩托车行业的教训。
此外,中国汽车行业也应加强自律,避免恶性竞争,共同维护公平、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通过这样的努力,中国汽车工业将能够在全球汽车市场占据更重要的地位,赢得全球消费者的信任和尊重。
可持续发展!吉利找到了更健康的路线。
虽然反对不健康的内卷化,但杨学良也很清楚:“显然内卷化不是好事,但我们已经处在一个内卷化的环境中,我们还是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面对内卷化的挑战。”
从 2023 年的财报来看,吉利汽车全年销量达到 168.65 万辆,同比增长 18%。其中新能源销量 48.7 万辆,同比增长 48%。总营收 1792 亿元,同比增长 21%;归母净利润撇除一次性议价收购后,同比增长 51%。而在海外市场,吉利汽车出口量和营收分别增长 38.3% 和 44%。总之,吉利不仅实现了战略高质量发展,盈利能力也显著提升。那么吉利是如何让自己独立出来,在内卷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呢?
首先是坚持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布局,多品牌战略,国内外市场同步发展,实现规模化发展。在新能源汽车转型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销量和渗透率双双提升,吉利银河、领克、氪品牌在各自细分市场也有不俗表现。
技术研发的投入也是吉利持续发展的关键。2023年,吉利汽车研发支出达到78.1亿元,同比增长15.45%。在R&D的高额投入,使得吉利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自主研发技术开始显现优势,如魏锐电机、800V磷酸亚铁锂金砖电池,在智能座舱体验上进入行业前列。同时,吉利之星智能计算中心和卫星通信技术为智能汽车体验提供了新的维度,研发成果也为公司带来了额外收入,如电池组及相关零部件销售额达107.59亿元。
来到 2024 年,上半年的汽车市场竞争虽然格外激烈,但对于像吉利汽车集团这样在市场中深耕多年,拥有规模、渠道和研发优势的企业来说,却是一个机遇。2024 年上半年,吉利汽车集团累计销量达到 955,730 辆,实现了约 41% 的同比增长。基于这一强劲的增长势头,吉利汽车集团将全年销售目标提升至 200 万辆,成为行业内首家上调销售目标的车企。
此举不仅反映了吉利对市场的信心,以及对自身竞争力的自信,也宣告吉利的稳健战略和长期主义在高价值和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同时,这也表明吉利汽车集团在面对市场竞争时,能够灵活调整战略,把握市场机遇,展现出强大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前瞻性。相比盲目追求高销量目标,吉利汽车在未来的不可控因素显然会更少。摘要
面对行业内的内卷化现象,吉利坚持高质量发展,拒绝不健康的竞争。正如杨学良在论坛上所强调的,吉利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更注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吉利深知持续创新、质量提升和卓越服务是赢得市场尊重的关键。以开放的心态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努力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品牌建设打造世界一流品牌,为赢得全球市场和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贡献力量,是一个优秀汽车企业应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