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自动驾驶公司

访客 新能源 5.1K+
"地平线是一家中国最大的自动驾驶公司,其去年的营收达到16亿元。"

摘要

一个强调非共识,耐得住寂寞的公司。

另一只独角兽即将上市。

近日,地平线正式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高盛、摩根士丹利和中信建投国际为联席保荐人。当晚,地平线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余凯在朋友圈写道,“这不是终点。这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但这也许是开始的结束。”(这不是结局。这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但这可能是开始的结束)

提到地平线,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动驾驶芯片,但本质上它更像是一家软件和芯片结合的公司,因此被嘲讽为“披着芯片外衣的软件公司”。地平线成立于2015年。根据招股书中的信息,它将自己描述为“乘用车高级辅助驾驶(ADAS)和高级自动驾驶(AD)解决方案的提供商”,拥有专有的软件和硬件技术。

在过去的几年里,地平线一直处于聚光灯的边缘,但它确实取得了许多突破。数据显示,2023年,地平线在中国高端和低端智能驾驶市场均排名第二,占比分别为35.5%和21.3%。高端智能驾驶市场第一名是英伟达,市场份额49%。低阶智能驾驶市场第一名是Mobileye,市场份额为26.6%。

地平线的“成绩单”|图片来源:地平线招股书

更值得注意的是,地平线70%的毛利率和雄厚的现金储备,在激烈的价格战中显得尤为珍贵。2021年至2023年,地平线的毛利率分别为70.9%、69.3%和70.5%。截至2023年底,地平线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到113.6亿元。

但是,芯片行业是一个高投入、长周期的行业。地平线能否延续先发优势?竞争优势在哪里?未来将何去何从?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会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找到。

披着芯片外衣的软件公司

根据招股书,地平线的业务非常专注,主要分为两部分:汽车解决方案和非汽车解决方案。其中,核心的汽车解决方案贡献了大部分收入。2021年至2023年,该部分业务收入持续增长,分别达到4.1亿元、8.01亿元和14.7亿元。同期收入占比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占比分别为87.9%、88.5%和94.8%。

汽车是一个门槛非常高的业务,核心竞争力是信任。目前,地平线的解决方案已被24家主机厂(31个品牌)采用,搭载机型超过230款,并与国内十大主机厂达成合作。2023年,地平线赢得了100多个新型号。

地平线最近三年的收入明细|图片来源:地平线招股书

汽车解决方案的进一步拆解可以分为“产品解决方案”和“授权与服务”。产品解决方案主要销售软硬件一体化产品,包括L2级主动安全功能Horizon Mono、高速NOA解决方案Horizon Pilot和高级智能驾驶解决方案Horizon SuperDrive。三年来,这部分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44.6%、35.3%和32.7%。虽然占比略有下降,但仍是地平线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授权和服务业务是为算法、软件和开发工具链提供授权,以及相关的技术服务。2021年至2023年,这部分收入占比分别为43.3%、53.2%和62.1%。这部分收入占比持续增长,说明地平线在技术授权和服务领域的市场地位在不断提升。

地平线在汽车业务上的快速发展与乘用车市场智能驾驶的快速增长密切相关。尤其是2020年上半年,特斯拉市值从数百亿美元飙升至数千亿美元,这也给韦小立、地平线等公司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此之前的2019年,地平线推出了征途2汽车级芯片,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做好准备的公司。

行业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将销售约700万辆配备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的新型智能网联乘用车,市场渗透率为34.9%。2023年,全球和中国的高级辅助驾驶普及率都将超过50%。在此期间,地平线成为中国最大的提供预装ADAS和AD系统的公司。

在地平线的汽车业务中,与大众的“联姻”尤其引人关注。招股书显示,地平线2023年总收入(15.5亿元人民币)中约68.8%来自前五大客户,与大众旗下软件公司CARIAD合资的Core Cheng成为地平线的头号客户。

数据显示,2023年,Core Program为地平线带来6.3亿元收入,占地平线当年总收入的40.4%。如果没有这笔收入,地平线2023年的收入将与2022年基本持平。可以说,Core Process的贡献对地平线的财务状况起到了关键作用。

芯程成立于2023年11月,大众和地平线分别持股60%和40%。这对地平线意义重大。首先,这是财务回报。其次,是增加国际化成分。第三,是将地平线的业务从中国车企拓展到国际车企。

除了汽车解决方案,地平线还提供非汽车解决方案,主要为设备制造商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如割草机、扫地机器人等设备。据了解,地平线不仅是中国最大的自动驾驶芯片供应商,也是最大的家用服务机器人芯片供应商。涉及的产品有科沃斯扫地机器人、海信健身智能屏、小电智能健身镜等。

不过,虽然非车辆解决方案的业务前景不错,但并不是地平线的战略重点。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该部分业务收入分别为0.57亿元、1.05亿元和0.81亿元,收入占比逐年下降,占比分别为12.1%、11.5%和5.2%。

这种业务结构的背后,体现了地平线面对不确定性的灵活性和战略预测。当Horizon在2015年成立时,余凯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机器人时代的大脑芯片”。起初,地平线认为汽车和物联网是最有可能的应用场景,所以它同时涉足AIoT和汽车。

但随着发展,地平线发现AIoT的业务场景过于碎片化,导致小业务很多,但价值有限。因此,2019年,地平线决定收缩AIoT业务,专注于自动驾驶领域,削减除汽车以外的所有业务。

即将发布的征途6芯片|图片来源:地平线

目前地平线的汽车级芯片“征途”已经更新到第三代,出货量主要是征途2和征途3,征途5相对较少。最新一代的征途6芯片将于2024年上半年发布。这一系列调整将有助于地平线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增强竞争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年亏损近47亿。

随着智能汽车普及率的提升,地平线迎来了自己的“风口”,但也遭遇了“三高”:高增长、高研发、高亏损。

在收入方面,地平线在过去三年中实现了快速增长。从2021年到2023年,地平线的营收分别为4.66亿元、9.05亿元和15.5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惊人的82.3%。

虽然体量只有Mobileye的1/10,但地平线的增速远高于后者。数据显示,2023年,Mobileye全年营收20.7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0亿元),同比增长11.23%。

值得注意的是,地平线的业务规模持续扩大。招股书显示,地平线获得了大量量产车型订单。到2023年底,尚未实现量产的车型占所有已指定车型的50%以上。这表明地平线未来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然而,尽管收入快速增长,地平线也面临着高亏损的挑战。2021年至2023年,地平线净亏损分别为20.64亿元、87.2亿元和67.39亿元;调整后的净亏损分别为11.03亿元、18.91亿元和16.35亿元,近三年亏损近47亿元。但从趋势上看,虽然尚未扭亏,但随着规模的增长,地平线的损失率呈现下降趋势。

与同行相比,mobile ye 2023年净亏损大幅下降,仅为2700万美元;较早上市的黑芝麻智能财务表现平平,亏损继续扩大。招股书显示,黑芝麻智能近三年调整净亏损分别为6.14亿元、7亿元和12.54亿元,累计亏损25.68亿元。

至于亏损,地平线解释主要是由于增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支出较大,以及优先股及其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所致。

数据显示,2023年,地平线总费用达31.4亿元,其中R&D费用占比最大,达23.7亿元,相当于营业收入的153%。截至2023年底,地平线拥有1478名全职R&D人员,占员工总数的71.5%。

此外,地平线的销售费用为3.3亿元,总务及管理费用为4.4亿元。虽然三项费用占总收入的比重已经从2021年的258.7%下降到2023年的202.2%,但仍然较高。

地平线最近三年的毛利和毛利率|图片来源:地平线招股书

虽然费用较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地平线的毛利率同样不低。2021年至2023年,地平线的毛利分别为3.31亿元、6.27亿元和10.94亿元,对应的毛利率分别为70.9%、69.3%和70.5%,接近2023年英伟达的76%。

相比之下,friend mobile ye 2023年的毛利为10.47亿美元,毛利率为50.4%,黑芝麻为24.7%。

然而,地平线的创始人余凯认为,高毛利率是不真实的,是一种毒药。他认为全球顶级芯片公司的毛利率最终会收敛到60%左右,包括英伟达和Mobileye。

地平线的高毛利率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收入结构和交付模式,尤其是授权和服务业务。这部分业务通过授权客户使用算法、软件和开发工具链,帮助客户开发满足其定制需求的应用,并提供设计和服务,将解决方案集成到客户的车辆中。这种商业模式成本低,保费高,所以可以实现高毛利率。2023年,地平线授权及服务业务毛利率达到89%。

相比之下,Mobileye的业务主要是销售标准化芯片。其中EyeQ系列SoC占营收的89%,其余主要是监管&贸易;。

在这份招股说明书中,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数据是地平线的账面现金。截至2023年底,地平线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到113.6亿元,超过同行mobile ye(85.8亿元)和黑芝麻(13亿元)。

而且,截至2024年1月底,地平线仍有未使用的银行理财7亿元。如此充裕的现金储备,在智能驾驶行业普遍表现不佳的2023年尤为难得,为地平线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可观的资金支持。

据了解,地平线的高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主要来自融资活动。2023年,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为负17.45亿元,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为负6.67亿元,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达到72.19亿元。这表明地平线通过融资活动成功筹集了大量资金,为其未来的研发、扩张和市场拓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基础。

只是开始的结束。

地平线是一家由科学家创立的公司,也是国内极少数在自动驾驶和芯片创业领域真正实现商业闭环的企业。

地平线是由余凯和一群科学家和企业家创建的。从股权结构来看,前三大个人股东分别是、黄畅和陶。

其中,创始人余凯持有地平线17%的股份和56%的投票权,是公司的主要股东和控制人。首席技术官黄畅和陶分别持有地平线3.8%和1.7%的股份,拥有地平线12.6%和5.5%的表决权。这三位管理层成员合计持股达到22.6%,对应74%的投票权,创始团队仍对公司拥有完全控制权。

在地平线的发展中,它的融资过程确实与众不同。其融资频率极其密集,已经超出了传统A轮和B轮融资的范围,甚至一年出现多次。

截至目前,地平线已经进行了十几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高达23.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0亿元)。上一轮融资后的投后估值已经达到87.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30亿元)。其中,产业链公司的押注和看好尤其引人注目。这些公司包括顶级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如SAIC、大众软件公司CARIAD、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一汽、比亚迪、广汽和长城汽车。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Horizon的C轮融资,该融资始于2020年。已经完成12轮融资,总额超过十亿美元,但公司估值并没有上涨。余凯表示,当时的策略是在资本狂欢期间筹集更多资金,而不是过于关注估值的增长。他更注重整体发展战略,而不是短期的股权利益。这也让他在2022年与大众集团的谈判中更加从容。

经过九年的探索,地平线成功实现了从零到一的跨越,获得了行业入场券。然而,即使取得了这一成就,Horizon仍然面临着自己的挑战。

作为供应商,Horizon面临着平衡标准化产品和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挑战。虽然提供标准化的产品更有利可图,但客户需求的多样性要求地平线为客户进行大量的定制化开发,这对其商业模式提出了挑战。

地平线理想项目组合|图片来源:地平线

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每次芯片量产时,地平线都会派R&D人员到客户现场,与客户合作搭建样板间。征途3和征途5在李量产的时候都动员了上百个团队。然而,这种定制化的开发模式也带来了高昂的成本。

为了应对项目和客户数量的增加,地平线提出了生态战略,定位为二级供应商,向生态伙伴提供标准化的芯片和底层软件,生态伙伴负责向车企提供交付和服务。

目前,地平线已经开始看到生态战略的成效,但仍需投入大量资源建设“样板间”。特别是“城市自动驾驶对整个行业来说是更大的技术挑战。如果不建‘样板房’,算法合伙人就要在自己的芯片平台上踩很多坑。」

此外,车企开始自主研发汽车级人工智能芯片,加快了市场竞争的步伐。目前,不仅有新的汽车制造商,如蔚来、理想、小鹏和零跑,也有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如比亚迪、东风、长城、吉利、SAIC、广汽和BAIC。这给作为供应商的地平线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对于未来,余凯希望Horizon成为像微软、英特尔和英伟达一样的公司。如果你想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你会经历很多艰难险阻,就看谁能熬过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地平线似乎准备好了。余凯强调了缓慢发展的重要性。不要太落后,但也不要太超前。与时俱进至关重要。

标签: 地平线 亿元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