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理想的核心驱动力不是产品,是成长

访客 新能源 3.2K+

李想:理想的核心驱动力不是产品,是成长

实战的目的不是消灭竞争对手,而是保证团队能够不断学习和成长。

蔚来将提供服务,小鹏将从事技术和制造理想的产品。

早在八年前造车新势力兴起的时候,人们就给韦小立三家贴上了这样不同的标签。

8年后,优于服务的蔚来将全系车型降价3万元,将主力换电服务变成了收费项目;新车型G9发布失败后,小鹏不得不组织变革。

相比之下,月出货量超过2万台的理想已经超越两个老对手,成为新势力龙头企业。

理想做对了什么?

6月13日晚,理想创始人李想在微博中发表了一篇近2000字的长文,详细描述了理想在过去一年中,面对华为、比亚迪、BBA等一系列竞争对手,如何成功胜出。特别是华为的核心产品华为M7,曾经一个月出货量不到4,000 Li ONE台,让整个团队失去战斗力

在文章中,李想强调的是,理想团队核心的驱动力不是产品,而是“成长”。成长的源泉是学习(对手)和训练(实战)。在文章中,李想详细记录了团队如何在实战中接触,学习对手的长处,最终反败为胜:

向华为学习& mdash;& mdash求M7破理想,全员学习华为,升级矩阵式组织,提前在李一停产,发布理想L8;

学习BBA& mdash;& mdash吸纳BBA 4S门店选址、销售等一线能力,让理想终端门店销售额翻两番;

向小鹏学习& mdash;& mdash吸取小鹏G9发布会的教训,重新发布理想的L7,并适时推出理想的L7 Air。

向比亚迪学习& mdash;& mdash从腾势D9的发布中学到了很多,也承认比亚迪的组织和交易能力比很多对手都要好。

经过一系列的“大战”,李想了想反思,认为“[S2/]严肃实战的目的不是消灭竞争对手,而是保证团队能够不断学习、训练、成长”。

因为“掌控自己的命运,挑战成长的极限”是理想团队的核心动力。这种思维在中国汽车市场混乱的“肉搏战”中非常冷静,值得借鉴。

以下是李湘微博原文:

很多人都问过我一个问题,李的动力是什么?有的企业是技术驱动,有的企业是价值观驱动。我想大多数人会认为李是一个产品驱动型的企业。产品驱动只是一个结果。我们的核心驱动力只有两个字:成长。李的组织使命是掌握自己的命运,挑战成长的极限。成长是我们的动力。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人才、每一个团队都必须成长,不能止步。

成长是一个闭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习,一部分是训练。大家都知道培训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就是商业实战,只有真正的实战才叫做培训。不学习不练习,光在脑子里打飞机是没用的。不在实战中学习成长,很容易成为井底之蛙。

2022年第三季度,M7在媒体上的发布和交易,直接让李一个人残废了。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强大的对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毫无还手之力。HW的超能力直接导致李ONE销量崩盘,提前停产。一个季度亏损十几亿,团队瘫痪。我根本睡不着。我们能力太差了,在人家很基础的招式面前就崩溃了,甚至造成了一大批奋斗在一线的产品专家离开(我很庆幸今年有很多同事回来了,我也一直觉得对不起团队)。

但是,我想大家都可以作证,我们从来没有在任何层面投诉过HW。首先,我们承认我们是一群傻逼。我们只是游击队的菜鸟。李ONE销量好只是运气,不是实力。

很快,我们在2022年9月底的雁栖湖战略会上达成重要共识。全面向HW学习,向最先进的企业学习,尽快升级为矩阵式组织(人因为痛苦而改变,人因为利益而坚持,所以大家会在后面的大规模组织升级中积极配合),这样才能打阵地战,彻底告别游击战。我们的管理团队买了不下十本HW的公书,我们惊讶地发现,我们在产品研发、销售服务、供应制造、财经组织等方面遇到的痛点问题,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年前就解决了。学习!学习!学习!

学到的知识需要实战才能成长。这涉及到攻守作战,我们的作战目标就是一个:通过实战训练增长所学,转化为能力。每一次实战,我们都可以验证自己学到的知识能否转化为能力,也可以从同行那里学到很多新知识,这些是我们站在外面看热闹得不到的。

进攻实战当然是销量超过30万元的最畅销的BBA。我们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如何开4S店,如何选址,把获客成本降低到商场的1/5。我们向他们学习了如何在没有新能源牌照的情况下在上海进行交易,并在一个月内将上海的销量提升至2022年的峰值,并将交易能力复制到北京,使北京在没有新能源牌照的情况下一季度销量翻了两番。我们学会了如何优化销售转型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几个月内全国转换率翻了三倍,平均销量达到11辆/月。除了销售额增加,销售平均收入达到新势力之首,团队更加稳定。我们从BBA的实战中学到了太多,经常觉得二线奢侈品牌如果能把BBA a的基本能力学得更认真一点,而不是天天搞什么生活方式,销量至少会提高30%。

至于实际防守,既然我们一直是销量30万以上的新能源汽车畅销品牌,那么在很多市场必然会遇到新的挑战者。第一,我们在小鹏面对G9的挑战,号称淘汰了30多万的混动SUV,团队认真进行防守实战。通过实战,我们了解到很多产品在小鹏G9上的优势,并总结了它们上市延迟和崩盘的原因。我们还专门为理想L7举办了新品发布会,在合适的时机推出了重要的理想L7 Air机型。

然后就是问题M7了,这个问题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我们提前停产了李ONE(并向供应商支付了10亿元的补偿,所以我们在供应商中的口碑很好,我们的合作伙伴愿意在我们销量攀升时优先支持我们),提前两个月发布并交付了理想的L8,把我们初步学到的产品研发、销售服务、供应制造的矩阵模式,后来我们还专门针对智能电动车的特殊循环模式优化了IPD工艺,解决了一些我们认为M7在工艺上遇到的小问题,优化后用起来更好。

此后进行了腾势D9、智极LS7、蔚来ES7、WEY蓝山、蔚来ES6等防御作战。在每个产品的培训中我们都学到了很多,无论是产品能力还是销售能力。腾势D9是学的最多的。比亚迪的组织能力和交易能力与其规模成正比,已经远超其他企业

这是从2022年8月崩盘的4000多辆交付到今年6月3万多辆交付,最真实的内心想法和实际成长。

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我们其实都没有能力改变竞品的销量。其实竞品从来没有改变过我们的销量。我们唯一改变的是,我们可以学习更多,训练更多,成长更快。这很重要,因为这是我们的驱动力。

进攻需要认真进攻,防守需要认真防守。严肃实战的目的不是消灭竞争对手,而是保证团队能够不断学习、训练、成长,不能停下来[/s2/]。

掌控自己的命运,挑战成长的极限。这是我们真正的核心驱动力。

头像来源:李

标签: 实战 理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