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卖家仅售出4240辆汽车,同比下降46%。
问边界,掉队。
华为加持的AITO曾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黑马”,2022年销量达到7.5万辆。
然而,2023年,全球销量开始下滑。
今年前5个月,行业累计销量1.97万辆,月均销量不足4000辆。随后的两个月,业内各品牌均未单独披露其销量。
根据天界最新发布的产销公报,天界新能源7月销量为6934辆,其中天界品牌(包括AITO系列和其他天界车型)仅售出4240辆,同比下滑46%。
曾经“跛脚”理想的华为,在2023年问自己为什么“哑”了?是“华为魔”不再好用了,还是团队憋了个“大活儿”?
试问天下,产品力不行?
如果说2022年汽车市场竞争激烈,那么2023年将是“肉搏战”。导致世界在竞争中落后的原因有三个:
1 降价+竞争
华为加持的车在市场上销量不佳的原因之一是行业竞争加剧。
特斯拉降价是重要因素之一。
今年年初,特斯拉进行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降价,将Model 3基本款价格降至22.99万元,Model Y基本款价格降至25.99万元。
随后,媒体也跟进,宣布降价3万元左右,但并没有提振销量。
全国汽车消费服务平台“车迷”创始人孙发布了一条微博,称要求官方宣布降价72小时后,进店数量没有明显增加。这说明消费者对华为产品的性能和价格并不满意,而更倾向于竞争对手的产品。
华为的竞争对手不仅有特斯拉,还有李的L7、L8等新产品。
硬件配置方面,理想的L8明显强于边界的M7。理想的L8配备了近35英寸的中控副驾驶双屏,后排15.7英寸的天花板屏幕,6个800万镜头+128线激光雷达。相比之下,M7选择了单个260万前置镜头和三个毫米波雷达。这些竞争对手的产品性能和价格比华为更有吸引力,给华为造成了竞争压力。
2023年上海车展,世界上的M5轿车。
2 产品力不足
除了外部竞争加剧,华为还面临着产品力不足的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汽车在市场上的困境。
2022年,要求全球发布三款车型,分别是M5、M7和M5 EV。虽然人们对鸿蒙系统驾驶舱印象深刻,但与同级别竞争对手相比,产品力仍有差距。
杭州凌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知乎网友“强哥”表示M7发布以来饱受诟病。很多人质疑这款车有更换东风某车型的嫌疑,因为它们的整体轮廓和后尾灯设计非常相似,都采用麦弗逊式结构,前轮距1635mm,后轮距比ix7多20mm,轴距相差只有10 mm..
此外,该车在安全性方面也令人失望。在中国保险研究院的碰撞测试中,M-7的a柱疑似变形,只得到“良好”的评价,而同期测试的理想L9、领克09等三款车型得到了“优秀”的评价。就连价格只有M7一半的长安汽车UNI-K,也在这两个测试项目上获得了“优秀”的评价。
近日,J.D.POWER(中国)官方公布了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质量排名,要求M7在50款新能源汽车中排名倒数第二。
这些测试结果让消费者更加意识到华为的产品力并没有他们预期的那么强,这也导致了消费者对汽车信任度的下降,进而影响了汽车的销售表现。
3 品牌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国际销量下滑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华为“不造车”的承诺对其品牌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扭转销量下滑的趋势,媒体在今年3月初采取了“大动作”,将官方微博和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发布的海报中的广告语由“AITO媒体”改为“华为媒体”,全国各地的门店也展示了修改后的宣传资料。因此,该行业3月份的销量确实比上月有所增长。
然而,这一“大动作”只持续了不到一个月,华为官方就强调不会涉足汽车制造领域。结果4月份销量又跌了。
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市场销售业绩不佳。
问天下“华为接班人”
2022年的《询问世界》走红并不奇怪,因为华为在背后作为强大的后援;但仅仅过了一年,媒体行业的销量就出问题了,这真的很奇怪,因为华为的“超能力”还在。
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营销、渠道还是营销,华为都是一股无人敢忽视的强大力量:
华为AITO文杰汽车旗舰店|视觉中国
1 生产能力
在软实力方面,华为可以利用其在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能力。
虽然汽车和智能手机在制造和技术研发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本质上都是价值相对较高的可选消费品,所以在卖点挖掘、营销策划、渠道建设等“软实力”上有一些相似之处。因此,华为进入汽车行业,有望重用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能力和资源。
2 软件优势
其次,在硬实力方面,华为在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舱方面处于行业第一梯队。智能座舱方面,华为自主研发的鸿蒙系统操作系统成功登车,流畅度等体验领先,创造了一个别人没有的“汽车天花板”& mdash& mdash鸿蒙系统汽车机器。
在智能驾驶方面,目前的竞争正在进入城市场景。文杰计划在2023年第三季度推广15个无地图城市,第四季度推广45个无地图城市。小鹏的计划是今年50个,理想是将开城竞争带到100个。
最近,全球交付的M5高级智能驱动首次采用ADS 2.0系统,采用单激光雷达方案,降低硬件成本。该系统可覆盖90%的城市场景,已于2023年第二季度在5个拥有高精地图的城市(包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重庆)推广。
3 “钞票”能力
智能驾驶和智能驾驶舱的背后,是华为在研发上的大量投入。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被认为是华为的长期战略机遇。
根据华为2022年财报显示,自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成立以来,华为累计投入30亿美元(约合206亿元人民币),R&D团队规模达到7000人。
令人震惊的是,2022年,华为在与汽车业务相关的R&D上花费了超过103亿元人民币,这不亚于任何一个新的造车力量。
数据显示,特斯拉2022年的研发支出为30.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0.9亿元),蔚来、理想和小鹏的R&D投资分别为108.4亿元、52.15亿元和67.8亿元。这也意味着华为BU的研发已经超越了大部分国内一线新势力。
虽然投资巨大,但正如华为进入智能手机领域一样,也走过弯路。华为作为后来者,进入智能汽车领域也面临着各种问题。
但孙认为,华为的技术研发和战斗力很强,渠道也很强。产品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
华为的下一个“大招”在两个月前曝光。
AITO边界M9 | AITO
“伴侣”车出现了
6月16日,余承东曝光了下一款重量级机型M9。
这款M9机型号称“移动智能家居、办公室、会议室、卧室”,配置豪华:
全新800V 高压电源平台;
全系10屏,与鸿蒙系统智能驾驶舱深度融合;
【/S2/】AR-HUD与智能驾驶深度融合;
顶级奢华视听体验。
将于第四季度推出的M9,在全球被认为是一款“王炸产品”。
虽然50到60万的价格不适合大众市场,但是会成为智能驾驶时代的标志性产品,类似于华为手机的Mate系列,可以提升整个品牌的调性,带动M5和M7的销量。同时,在M9上市后,基于新设计的M5和M7也将很快推出。
此外,华为的联合车厂和“技术输出”模式仍在加速。
据悉,华为与奇瑞的合作项目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发布。根据之前透露的信息,奇瑞汽车首款智选车型预计售价20-30万元,是智选模式的首款车,将同时搭载华为全家桶,即华为智能驾驶和智能驾驶舱产品。
在两个月前的大会上,余承东表示,未来汽车行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华为的目标是帮助汽车企业成为巨头,在竞争中生存下来。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成功发展壮大,这将是华为“汽车团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最大的挑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