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撞门的中国车,法国焦虑,德国纠结。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的不断扩张,欧洲成为众多国内车企瞄准的海外市场。
然而,汽车强国林立的欧洲似乎并不适应中国汽车企业的异军突起。
近日,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引发广泛争议。根据公报,调查最长将在12个月内完成,欧盟可能在9个月内对中国征收临时“反补贴税”。
此消息一出,国内相关部门纷纷表示不满。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也表示,尽管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比亚迪仍将继续推动公司在欧洲市场的强劲增长。
中国品牌汽车进入欧洲市场时间不长,但增长速度很快。目前,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高达40%,其中出口量最大的两个国家是比利时和英国,厂商有特斯拉、名爵、北极星、比亚迪、蔚来。
更值得注意的是,德勤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几乎所有中国车企都计划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布局德国、法国和其他欧洲主要市场。
欧盟为什么对中国发起反补贴调查?此举会带来什么后果?中国车企该如何应对?
特斯拉也“被抓”
事实上,从今年5月份开始,欧洲就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5月12日,法国政府公布了一项旨在促进法国绿色产业的法律草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法国政府决定大幅收紧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标准。
终于在9月20日,法国政府公布了新的购车补贴“评分规则”。按照新的评分标准,我国电动汽车由于长途运输等原因,评分较低,很难拿到补贴。
除了法国,中国汽车公司也引起了欧盟层面的担忧。2023年6月,据《政治家》报道,欧盟委员会贸易部门正在讨论是否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
2023慕尼黑车展,比亚迪站台|视觉中国
所谓“反补贴调查”,是指一国政府或国际社会为保护本国经济健康发展和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或为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以贸易制裁为主要手段,对补贴采取必要的限制性措施,包括临时措施和承诺征收反补贴税。
但接下来的几个月,关于双反调查的消息相对较少。直到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发表年度“国情咨文”时,宣布欧盟委员会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
国庆假期,“靴子”终于落地。
对于这次欧盟反补贴调查,很多人可能会感到意外。中国车企在欧洲的价格一般是国内的两倍。比如德国大众ID.3最低售价近4万欧元(约合32万元人民币),是国内售价(11.98万元人民币)的2.5倍。欧盟为什么要展开调查?
事实上,汽车的最终价格并不是此次反补贴调查的重点。欧盟的重点考量包括几个方面:首先会考察政府是否参与出口行为,是否向企业提供相关补贴。其次,欧盟会对企业的采购过程进行评估,核实其原材料是否完全由企业自行采购,不考虑其他因素或官方干预(如调拨)。
从目前公布的细则来看,欧盟发起的反补贴调查主要针对中国制造的9座及以下新型电池电动汽车(BEV)。这意味着调查主要针对终端车型,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摩托车、商用车不会被调查,对中国锂电池产业链国产化布局没有明显限制。
同时,本次调查不仅会影响在华电动企业,还会涉及国外品牌,包括德国奔驰、宝马、大众、美国特斯拉。本次调查时间为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反补贴损害评估可追溯至2020年1月1日。目前已要求宝马、奥迪、奔驰等车企提供相关材料。
欧洲害怕了吗?
对于此次反补贴调查的原因,欧盟表示有充分证据表明,中国补贴的低价进口电动汽车在欧洲快速增加,压低了价格,对欧洲本土产业造成压力。
同时,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和马克龙都提到了十年前欧盟对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马克龙曾在演讲中表示,“我们绝不能在电动汽车市场上重复我们在光伏发电方面犯下的错误,因为我们在中国的工业中造成了依赖,并使其制造商繁荣。”。
实际上,此次调查是欧洲汽车工业对威胁的应急反应,其核心目标是保护本土汽车工业,提高国产化率。毕竟汽车是欧洲的重要产业,直接或间接雇佣了1400万人,占欧盟就业人口的6.1%。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数据,中国制造的汽车目前占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8%,预计到2025年将增加到15%。
2023慕尼黑车展,蔚来ET7 |视觉中国
同时也是对强者的认可。在最近的慕尼黑2023国际车展(IAA)上,德国总理安吉拉·舒尔茨(Angela Scholcz)鼓励德国汽车公司说,“你应该受到鼓舞,而不是被(中国汽车公司)吓倒”。
“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说日本汽车正在超越所有其他市场;20年后,人们开始担心韩国制造的汽车;今天,轮到中国的电动汽车了。」
然而,在欧盟内部,法国和德国的立场和利益是不同的。反补贴调查主要是由法国推动的。背后的原因是法国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占据绝对优势,但在中国市场(市场份额约为1%)推广难度较大。
法国汽车代表雷诺的首席技术官曾表示,雷诺无法与特斯拉、中国等竞争对手抗衡。瑞银报告称,雷诺约70%的销量来自欧洲,但其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仅为10%,是“欧洲市场风险最大的企业之一”。在中国,法系车已经被边缘化,市场份额不足0.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与此同时,据报道,2023年第一季度,约40%的法国电动汽车补贴发放给了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对此,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我们不想用法国纳税人的钱来加速欧盟以外的工业化。」
相比法国,德国更为谨慎,担心调查的后果。一些德国高级官员明确表示反对,并警告称这将对德国经济造成损害。德国车企也公开表示,不认同欧盟试图对中国征收惩罚性关税。
这是因为中国是德国汽车工业最大的海外市场。
销售数据显示,2022年,德国大众、奔驰、宝马三大汽车集团在华总销量达到471万辆,三家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比例分别为38.3%、37%和33%。2023年上半年,德国对华汽车及零部件进口同比增长75%。一旦欧盟被中国反制,势必影响德系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但反补贴调查不一定意味着加征关税,这需要由欧盟27个成员国通过投票程序来决定。只有获得55%的欧盟成员国或代表欧盟总人口65%的成员国的支持,相关提案才能通过。
自主品牌最“受伤”
在中国车企海外扩张的过程中,欧洲市场尤为重要。
目前,全球最大的两个成熟汽车市场是欧盟和美国。相比美国的高关税(25%),欧盟的关税壁垒相对较低,只有10%。此外,欧盟的补贴政策更加透明和普遍,无论是国产汽车还是进口汽车都可以享受。因此,进入欧洲,尤其是赢得高端市场,成为中国汽车企业不断技术升级和迭代的关键。
哪些企业会受到此次欧盟反补贴调查的影响?这会中断中国车企的海外扩张吗?
首先,本次调查影响中国生产的纯电动汽车,不仅包括自主品牌产品,还包括中国制造的特斯拉Model 3、大众ID系列和宝马iX3。
目前欧洲是中国电动车出口的最大市场,其中特斯拉、SAIC、易捷(东风与雷诺合资)贡献较大,其余车企出口较少;其他自主品牌的海外战略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中东、南美,短期影响不大。
但是,外资企业有自己的对策。特斯拉和易捷分别是美国和法国的公司,他们可能会通过其他渠道吸收这部分影响。就像上海通用昂科威,即使面对美国的关税,依然可以返销美国。
MG 4 |官方微博
真正“受伤”的可能是自主品牌,比如SAIC MG。
数据显示,SAIC MG 1-8月在欧洲市场共销售15万辆汽车,同比增长1.5倍。其MG 4车型上半年销量超过3万辆,位列欧洲十大纯电动汽车。
然而,即使欧盟加征关税,中国车企也并非没有对策。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基本上是沿着整车出口、CKD组装、合资合作、本土化R&D和生产的发展脉络进行的。
长期以来,中国汽车企业处于整车出口和CKD组装的初级阶段,发展缓慢。欧盟的反补贴调查可能会加速中国车企在欧洲的本土化、建立和运营。
据了解,很多车企已经决定在欧洲建设整车基地。比如SAIC 2023年7月宣布在欧洲建生产基地,目前处于选址阶段;比亚迪还计划在2023年底确定第一家欧洲工厂的地址。
即使在欧洲建厂后,中国车企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优势。此前瑞银拆解2022款比亚迪封条发现,即使在欧洲建厂,比亚迪相比北美和欧洲汽车品牌仍享有25%的成本优势。
在过去的50年里,很多车企都试图实现国际化,但真正成功的只有日本的丰田和韩国的现代。
他们在进军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也曾面临各种压力和限制,但通过本土化成长为国际车企。在传统汽车向智能汽车转型的浪潮中,中国车企优势明显。这次反补贴调查只是欧洲以空换取时间的权宜之计。
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出海是必然的选择。在征战海外市场的过程中,遇到相应监管部门的阻力也是市场进入的一部分。只有克服这些人为障碍,中国汽车品牌才能真正成长为全球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