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Stellantis集团与零跑汽车正式达成战略合作。Stellantis集团将出资1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16亿元)收购零跑汽车20%的股份,成为战略股东。
作为交易的一部分,Stellantis和零跑汽车计划以51:49的比例组建“零跑国际”的合资公司。双方的合作关系将允许Stellantis集团在海外市场进口、销售甚至生产与零跑汽车相关的产品。借助Stellantis集团在全球广泛的商业优势,零跑汽车将继续扩大电动技术的“输出”。
同时,Stellantis认为,零跑汽车科技的生态体系也将帮助集团实现“敢向前2030”战略规划的电动化目标。与零跑的合作显示了集团对电气化合作积极开放的态度。
经过一番“反向合资”的运作,看来零跑的“技术批发”真的要成真了。
热切的Stellantis,零跑热身
坚持“全球自研”零跑早已是车企合作的“烫手山芋”。
今年8月,有消息称奥迪ag旗下捷达品牌正在与零跑汽车洽谈合作。有趣的是,相比与小鹏的联合开发与合作,大众与零跑的合作似乎更为彻底。大众有意买断某一代零跑的平台技术,将电动捷达推向主流市场。
零跑汽车已决定与外国公司签署MoU(谅解备忘录),向外国车企授权技术。目前确实有两家车企在谈合作,一个会是整车技术的授权合作模式,一个是车身下部结构的授权合作。
面对媒体求证,零跑汽车CEO朱这样回应。不过,朱当时并没有透露两家潜在合作车企的信息,大众和Stellantis都还存在于大众的猜测中。
左边是大众,右边是Stellantis。
今天终于揭晓了答案。Stellantis被选为零跑车。从合作的细节来看,双方的合作应该是朱披露的“车辆技术授权”模式。从传闻到现实,Stellantis与零跑的合作,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合作进展神速的背后,是Stellantis的热切之心。
如果只看上半年的财报,Stellantis的市场表现可以称得上“无可挑剔”。今年上半年,Stellantis净营收达984亿欧元,同比增长12%,调整后营业净利润达14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090亿元),业绩创历史新高。
强劲的财务表现得益于上半年Stellantis出货量的增长,尤其是纯电销售的贡献。上半年,Stellantis销售了16.9万辆纯电动汽车,同比增长24%。在欧洲30个国家的整体市场中,Stellantis的纯电动汽车销量排名第三。
然而,在庞大的出货量中,却面临着严重的“偏科”表现。Stellantis在欧洲和北美的出货量分别达到了147.8万台和102.3万台,十分可观。在中国和亚太地区,该集团上半年的销量仅为9万辆。Stellantis整体销售业绩有很强的“区域不平衡性”。
此外,另一个值得担忧的点是,Stellantis不止一次透露出对欧洲市场“大本营”的担忧,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向欧洲市场出口“廉价”车型,给集团敲响了警钟。
Stellantis深知,在竞争激烈的纯电市场,要想稳住欧洲市场的“基本盘”,打破不同地区销售不平衡的局面,仅仅依靠“复杂系统”的自有品牌纯电战略是不现实的。对于“财大气粗”的Stellantis来说,直接购买技术授权是最直接、最轻快的转型手段。而“微成本、高科技”的零跑就是这个可靠的伙伴。
有趣的是,双方敲定合作的时间也很微妙。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零跑迎来了自己的“预热”时刻,毛利率的不断提升坚定了Stellantis合作的决心。
2021年,零跑CEO朱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五年计划。在计划中,零跑将在2023年进入国内新势力前三,并在2025年进一步获得国内新能源市场10%的市场份额。这两年零跑交出的答卷不能说好看。2021年至2022年,零跑累计亏损约80亿元。今年年中财报,零跑半年亏损来到22.76亿元,近四年半零跑净亏损已经扩大到122亿元。
不过,从上半年的财报中还是能找到一丝“回暖”的痕迹。再看毛利率,财报显示,零跑第二季度毛利率为-5.2%。虽然仍处于负区间,但相比2022年同期的-26%,零跑的毛利率已有明显提升。
这和最近零跑的销售业绩有关。今年3月,零跑正式发布增程版C11和全新C01,深耕15万B级新能源市场。零跑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能源结构选择,C系列车型开始凭借性价比优势在15万级市场“错位”争夺市场份额。
事实证明,零跑的“性价比多能”策略很快奏效。从整体交付结构来看,C系列车型的交付比例长期超过80%,销售接力棒从T03系列车型传递到C系列车型。零跑的销售中心顺利完成了切换过渡,单车均价涨到了13万。
销量的回升给零跑的毛利率表现带来了持续的正面影响。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零跑汽车季度营收56.56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31.9%,较第二季度增长29.4%。其中,零跑的季度毛利率首次转正,达到1.2%,较第二季度-5.2%的毛利润有较大提升。打出了“销售+降成本”的组合拳。朱表示,零跑汽车有信心在2023年底前完全稳定在正毛利。
第一次修正的毛利率是一个积极的信号,零跑的下一步就是“扭亏为盈”。毛利率恢复正常后,零跑仍然面临大规模亏损。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零跑的营业亏损进一步扩大至33.59亿元。据相关统计,零跑车单车经营亏损达3.78万元。
同样,如果你想快速盈利,零跑的最佳决策是在坚定降低成本的同时扩大你的“规模效应”。背靠Stellantis多年的全球市场,是最“省力”的入手方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Stellantis和Zero Run的合作有点各取所需,缓解彼此焦虑的味道。
玩技术能出人头地,还有小玩法。
有了小鹏和大众的“联姻”,然后有了零跑和Stellantis的“反向合资”,证明了擅长技术的车企更有机会走出国门。
而且,没有人不爱一个注重技术低成本的电动车企业。对于挣扎在纯电动转型中的传统汽车企业来说,一张现成的、成本合理的电动车技术牌照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零跑不仅仅是汽车制造商,更是智能电动汽车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朱在全球化战略大会上再次强调了零跑对技术的重要性。
敢标榜全栈自研,做出实际成绩的电动车企业只有三家——特斯拉、小鹏、零跑。今年8月,朱向外界公布了零跑的自研进展。零跑在电池组和电驱动单元方面完成了自主研发。目前零跑自研技术占BOM总成本的70%。对于零跑来说,技术的自研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全栈自研往往意味着高R&D投入。但相比今天的新头部势力,零跑的研发支出体量要小很多。参考卫晓理的财报数据,今年第二季度,理想研发支出24.3亿元,同比增长58.4%;蔚来单季度研发支出33.4亿元,连续三个季度超过30亿;Xpeng Motors单季度研发支出达13.7亿元,同比增长8.1%。
还有,零跑呢?
上半年,零跑研发支出8.23亿元,同比增长56.4%。虽然与同期相比,有不小的增长,但事实是,新的头部势力在单个季度内,半年的花费就翻了一番。
强调“全球自研”的零跑为什么能活下来
在国内新能源市场,小也有小的生存之道。对于零跑来说,解绑头部智能驾驶芯片和自动驾驶的下沉成本太高,小型车企难以承受。在现有现金储备的基础上,找准方向推出“造血”技术才是正确的解决方案。
四叶草全新的中央集成电子电气架构就是这样一个造血技术的产物。以四叶草为转折点,零叶草从纯车企转型为产品技术批发商。
7月31日,零跑正式发布中央集成电子电气架构。根据官方说法,“四叶草”采用一个SOC和一个MCU芯片,集成驾驶舱域、智能驾驶域、电源域和车身域,实现四域中央超级计算。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子,中央集成架构相当于把所有的计算芯片都放在一个盒子里,以类似大脑的方式高效地将决策直接传递给汽车的分散部件,减少芯片等智能部件的重复使用,实现高效率和低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四叶草”中央集成架构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其高度的灵活性。“四叶草”为不同配置的车辆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标准方案配备8155+恩智浦S32G,中端方案使用8295+S32G搭配高端芯片,高端方案在此基础上增加一颗OrinX芯片。
真正实现“一鱼多吃”和一物多用的效果。打通了从标准到高端的整车解决方案,为零跑的“技术批发”提供了足够的信心。
根据技术规划,零跑未来将提供以中央集成电气架构为核心的四种技术授权模式:
基于中央集成电气架构和外围控制器的技术分享
中央集成电气架构+电池+电驱动技术分享
基于下车身整体交付的技术分享
基于整车级合作的技术分享。
四种合作方式,逐步加深关系,富而俭由人。有了架构技术这块“硬菜”,零跑开辟了更多可能的技术销售模式。除了Stellantis已经达成的“基于整车级合作的技术共享”,未来,我们还会看到零跑科技倡议,活跃在“技术批发”的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