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二、2025年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56年3月创办的黔东南农业合作干部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整合,2001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黔东南民族农业学校、黔东南州卫生学校、黔东南州财贸学校、黔东南州民族林业学校合并组建为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2012年8月,学院从凯里市区整体搬迁至凯里经济开发区,进一步扩大了办学规模。2017年9月,丹寨万达校区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学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学院是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省“双高”校建设单位、省优质高职院校、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省级文明单位等。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根植民族地区、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工匠、服务民族产业”的办学定位,秉承“格物精技,敬业乐群”的校训,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校园规模与设施
凯里主校区规划面积1503亩,校舍建筑面积近28.19万平方米;丹寨万达校区占地300亩,校舍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556.04万元,馆藏纸质图书58.41万册(含万达4.1万册),电子图书15.5万册。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695人,其中正高职称24人、副高职称157人、博士(含在读)21人、州管专家3人。全日制在校生13813人,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员719人。
特色专业与教学成果
学院突出“医药卫生、民族文化、生态农业”三大办学重点,重点发展医药卫生、民族文化、生态农业三大专业集群和十个专业群。学院开设高职专业46个,今年招生专业25个,其中国家骨干专业6个、国家示范建设专业2个,国控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群2个、省级大师工作室3个、省级开放实训基地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6门。
学院拥有贵州省第六十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黔东南州会计电算培训中心、黔东南导游服务中心、黔东南州建筑从业人员培训基地、校园民族文化技术实践基地等。学院与多家企业共建校中厂、厂中校生产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并与黔东南州人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黔东南州中医院等三甲医院合作建立医学实践教学基地。近年来,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深度校企合作企业达163家,年服务学生岗位实习人数4000余人。
就业情况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近三年毕业生人数超过1万人,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7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均在90%以上。学院优秀学子多次获得全国就业创业典型人物、创业英雄百强、百名成才典型、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学院通过校政行企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机制体制共建,不断提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科研与社会服务
学院坚持“激励科技创新、突出科技运用、服务区域发展”的科技工作总思路,设立科技处管理机构,建有民族职业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副县级科研机构及植物组织培养与栽培技术研发中心等九个正科级科研机构。近年来,学院获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110项、取得地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50项、获得各类专利授权358项,出版专著18部、教材72部,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932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26篇。
在社会服务方面,学院成人学历教育开设专科专业24个、本科专业70余个,近三年毕业学员2862人。学院还积极开展农业科技、金融财会、电子商务、旅游、社会工作、医药卫生等相关领域的培训,累计培训2.6万人次以上,开展电子商务师、茶艺师等78个工种技能鉴定近1万余人次。学院与企业共同开发24个健康产品,经济效益约500万元,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校史与历年大事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史可以追溯到1956年,当时的黔东南农业合作干部学校为学院的雏形。2001年,学院正式成立,成为一所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2012年,学院整体搬迁至凯里经济开发区,标志着学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7年,丹寨万达校区投入使用,进一步扩大了学院的办学规模。近年来,学院在教学质量、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贵州省乃至全国知名的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将继续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创建“民族标杆、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高等职业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