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默默网 院校库 2025-09-08 3 0

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是2017年3月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坐落于三门峡市职教园区。学校北依九曲黄河,紧邻郑西高铁,地理位置优越,周边环境优美,公共交通便利。作为一所专门培养社会管理、城市服务、智能制造类人才的高职院校,学校现有教职工560人,其中专业教师530人,研究生学历214人,教授3人,副高级职称112人,高级技师6人。学校内设12个机关处(室)和13个二级学院,开设47个高职专业,生源覆盖全国12个省份,在校生18000余人。学校教育教学设备先进,生活辅助设施完善,是一所就业有保障、升学有通道、创业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现代化高职院校。

学校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2022年7月,学校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成立后,制定了3年内进入河南省职业教育“双高工程”建设单位序列,10年内进入国家职业教育“双高工程”建设单位序列的发展目标。学校逐步凝炼出民政健康类、应急管理类、会计电商类、新能源类等4大特色专业群,并以此为基础建设河南省高职院校“双高工程”,推动办学实力实现新突破。

在产教融合方面,学校积极与国内头部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2023年5月,学校与新能源电池行业领军企业“宁德时代”签署“CIEP”共建项目,为后市场经济服务提供人才支撑。同时,学校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用友新道数智财金产业学院”,推动数字经济新时代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衔接发展。此外,学校还与三门峡市中心医院、黄河医院、三门峡第三人民医院和武强中医院合作建立康养实训基地,与广东黄金协会、金渠集团合作成立黄金珠宝电商产业学院,与三味奇公司共建三味奇食品产业学院,与中原量仪股份有限公司筹建量仪产业学院,与三门峡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戴卡产业学院,共同搭建起“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实践平台。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学校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近年来,学校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包括社会管理、智能制造、城市服务、电子商务等,部分优秀毕业生进入宁德时代、用友集团、三味奇等知名企业工作,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在特色专业建设方面,学校的民政健康类专业群和新能源类专业群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具有显著优势。民政健康类专业群依托三门峡市丰富的医疗资源,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康养服务人才;新能源类专业群则紧跟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与宁德时代等企业深度合作,培养了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新能源领域专业人才。

学校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明德至善、匠心天下”的校训,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七年来,学校共有400余名师生在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奖,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省级一等奖35个、二等奖69个、三等奖113个。学校师生还成功入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工信部全国移动互联创新创业大赛、科技部创新创业大赛等全国三大创新创业大赛,双创项目总数排位全省第16名,获得国赛二等奖1个,省级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7个,被工信部全国移动互联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授予“杰出贡献奖”。

在2021年移动互联创新大赛高校组决赛中,学校有111个项目进入全国总决赛,其中“中市集大学生5G数字云创业生活服务平台”和“危险品运输车辆监控预警系统”两个项目荣获二等奖。2022年“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学校8支队伍斩获1银7铜的优异成绩,同时学校被授予“优秀组织奖”荣誉称号,实现了“挑战杯”个人奖项及组织奖项零突破。2023年“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4件作品获奖,其中理工科类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哲学社会科学类二等奖1项。

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全体师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艰苦创业,团结奋斗,打造自信自强的三社院品牌,为地方经济建设增光添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新更大贡献。

学校校史方面,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但发展迅速。2017年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立足三门峡、服务河南、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2019年,学校被列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双高工程”重点培育单位;2021年,学校与宁德时代等知名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学校在产教融合方面迈出重要一步;2023年,学校成功举办首届“黄河职教论坛”,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展望未来,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水平职业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