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黑龙江省蚕业学校,后历经牡丹江商业学校等历史沿革,经过八次更名,于2003年3月正式晋升为高职院校。学院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职业人才为核心,同时承担中职教育和社会培训职能。作为黑龙江省数字商务职业教育集团的牵头建设单位,学院在2023年10月整体搬迁至大庆市,新校区总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占地20.7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79万平方米。
学院设有会计系、工商管理系、经济贸易系、旅游系、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艺术系以及基础教育部(包括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通识教学部、就业创业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外语教学部)等7系5部,共12个教学单位。学院以财务会计类、财政税务类、电子商务类、工商管理类、物流类、道路运输类、航空运输类专业为主,辅以计算机类、旅游类、广播影视类等专业,共开设25个高职专业、11个中职专业和17个函授专业。目前,学院在籍学生7710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5048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214人,其中专任教师92人,包括教授14人(其中二级教授2人)、副教授35人、专业带头人3人、学科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31人。学院“双师素质”教师占比高达94人,硕士研究生66人,具备注册资质的教师5人。此外,学院还拥有全省高层次D级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全省教科文卫系统非遗文创工作室1个以及全省高校系统样板党支部1个。
在科研方面,学院自“十三五”以来,科研课题立项122项,公开发表论文466篇,出版教材182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77项。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奖共计252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1项,省级奖项111项。
学院自建校65年来,始终秉承“立德励志 立学力行”的校训精神,依托东北亚陆海联运大通道的区位优势和对俄贸易加工口岸的地缘优势,立足“大商业、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大边贸”的办学特色,致力于打造龙江“商”字号教育品牌。学院的专业布局既涵盖传统商科领域(如大数据与会计、市场营销、现代物流管理等),又拓展至现代新兴服务业领域(如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视觉传达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同时兼顾民生服务领域(如健康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等),形成了对黑龙江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强有力支撑。学院累计为社会培养了近4万名毕业生,涌现出一批政界、商界、文化界的杰出人才,被誉为“会计师的摇篮、商海精英的沃土、企业经理的基地”,用人企业满意度连续5年保持在91.05%以上。
在就业方面,学院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校企合作,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就业领域涵盖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旅游、信息技术等多个行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学院在特色专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大数据与会计、现代物流管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视觉传达设计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新兴专业也备受学生青睐。学院还积极推动产教融合,与多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确保学生能够在校期间掌握扎实的实践技能。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各类群团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曾荣获“黑龙江省大学生道德模范群体奖”荣誉称号。此外,学院在党风廉政建设、安全校园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三全育人先进集体”“科研先进单位”“大中专学生就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展望未来,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办学理念,加快内涵建设,立足行业、服务地域、辐射龙江、放眼全国,为培育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努力!
校史与历年大事记:
- 1958年:学院前身黑龙江省蚕业学校成立。
- 1978年:更名为牡丹江商业学校,开始向商科教育转型。
- 2003年:正式晋升为高职院校,更名为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
- 2010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第二批创新示范建设高校(孵化)。
- 2015年:学院牵头成立黑龙江省数字商务职业教育集团。
- 2020年:学院荣获“黑龙江省三全育人先进集体”称号。
- 2023年:学院整体搬迁至大庆市,新校区正式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