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校
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位于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核心地带——德令哈市都兰西路32号,地处“金色世界”之中,毗邻资源丰富、前景广阔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校园占地面积90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中高职在校学生6211人。学院与海西州职业技术学校实行“一园两校、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资源共享、管理有别、一体运行”的管理体制,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模式。
学院自2014年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以来,始终秉承“立德树人,创新创业”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省州共建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现为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理事单位,并先后入选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全国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西北分部成员单位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重要教育平台。学院还积极参与中国-中东欧国家职业院校产教联盟、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等国内外职业教育合作组织,进一步拓展了办学视野和国际影响力。
学院现有教职工416人,其中高级以上职称34人,博士学历教师2人,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40人,专业技术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85%以上。学院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先后有1人入选全省“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人入选“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人入选全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1人荣获全省“昆仑名师”称号,1人获评全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人成为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此外,学院还建成7个州级“名师工作室”,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学院下设化学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医学系、汽车工程系、教育系、经济管理系、生物工程系7个教学系部,以及公共基础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2个公共机构和1个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依托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产业优势,学院开设高职专业32个、中职专业12个,涵盖财经商贸、电子信息、交通运输、旅游、能源动力与材料、生物与化工、食品药品与粮食、医药卫生、装备制造、资源环境与安全等19个大类26个专业分类。其中,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入选青海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序列,化学工艺、机电技术应用两个专业被确定为全省优质专业(群)项目。学院还建设了11个“1+X”证书试点专业,6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21个省级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业,形成了以化工专业为品牌,机电、汽修、旅游、财经、医护、教育等专业为支柱的职业教育专业布局。
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共建成21个校内实训基地、181间校内实训(验)室,并与90多家校外企业建立了实习见习合作关系。学院与省内3个经济园区的56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协同育人协议,建成2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政校企”三方联动的合作办学体制改革,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围绕柴达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发展需求,与德令哈工业园管委会等签订合作协议,实行“订单招生,定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实习就业开辟了理想的通道。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东部重点职业院校签订对口援建协议,共同搭建“浙江-海西”职业教育共建共享平台,形成了“10+1”对口援建柴院模式。同时,学院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等院校深度合作,推进甘青教育合作交流成果,在专业学科建设、师资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就业方面,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2%以上,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学院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化工、机电、医护等领域,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院还通过举办校园招聘会、校企合作洽谈会等活动,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学院校史悠久,自2014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教育系统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学院还被评为海西州名校、海西工人先锋号,成为青海省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展望未来,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深化内涵式建设,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职业院校,为柴达木盆地乃至青海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