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院校,其前身可追溯至1979年成立的天水地质学校,最初隶属于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主要培养我国核工业发展所需的铀矿地质勘查和勘探人才。1984年,学校更名为“核工业部地质学校”,1988年随着国家“保军转民”政策的实施,学校更名为“核工业地质学校”,隶属于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现中国核工业集团前身)。1993年,学校更名为“西北工业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行业逐步拓宽。1999年,根据国务院关于调整学校管理体制的要求,学校划归甘肃省管理。2001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升格为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为甘肃省首批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甘肃、依托核工业,为核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秉承“崇德精技、乐业修身”的校训,发扬“四个一切”的核工业精神,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的发展历程与国家核工业战略紧密相连,从一所服务于核工业的中等专业学校,逐步发展成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跻身国家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行列的高职院校。
学校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占地面积348亩,校园建筑总面积22.5万平方米。作为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包括全国创新创业50强典型经验高校、全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50强高校、甘肃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A档)等。学校还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如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等。
学校设有13个二级学院,涵盖资源环境、土木建筑、生物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等13大专业门类,共45个招生专业。其中,地质学院、测绘学院、建筑学院等特色专业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2个国家级生产性实习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以及4个省级骨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等优质教育资源。
学校现有教职工58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4人,副高级职称137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286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5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及多名省级教学名师和技能大师。近年来,学校教师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90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237项,出版教材、著作180余部。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1万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了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近年来,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技能比赛中获奖累计200余人次。学校与国内200余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全省前列,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学校还积极开展成人教育、短期培训和技能培训鉴定,拥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陇原工匠培训基地等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认证机构,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产教融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致力于建设高质量、高水平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职院校,为打造“技能甘肃”和“一带一路”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为西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贡献智慧和方案。
在就业方面,学校构建了遍布全国的毕业生就业网络,与国内200余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固的用人合作关系。建校以来,学校累计培养了近7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全省前列,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学校还积极开展成人教育、短期培训和技能培训鉴定,拥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陇原工匠培训基地等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认证机构,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特色专业包括地质学院、测绘学院、建筑学院等,这些专业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学校还拥有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2个国家级生产性实习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以及4个省级骨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等优质教育资源。
学校校史悠久,历经多次更名和隶属关系转换,但始终不忘办学初心。通过师生四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学校从一所服务于核工业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发展成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跻身于国家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行列的高等职业院校。学校的发展历程与国家核工业战略紧密相连,为国家核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