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大学
二、2025年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3年,正值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作为新中国电子信息领域的先驱,学校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从自主试制出我国第一台国产电视机开始,几代人薪火相传,形成了自立自强的校风文脉。学校始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时代,学校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秉承“据于德、游于艺”的校训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学校主动融入天津市“一基地三区”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学校坐落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核心区——“天津智谷”天津海河教育园。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000余人,校园总占地面积800亩,总建筑面积186680.29平方米。学校硬件配置一流,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场地、数智化“一站式”学生服务社区中心、舒适的学生公寓、汇聚各地美食的精致学生餐厅以及功能设施完善的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馆藏各类纸本、电子图书100万余册,搭建了基于云的“一网一中心”智慧校园基础设施体系,形成了5G与WiFi6融合统一的“智慧、绿色、安全”智慧校园。
校史与历年大事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史可以追溯到1953年,当时学校作为新中国电子信息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为国家工业化建设输送技术人才的重任。1958年,学校自主试制出我国第一台国产电视机,标志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大突破。1980年代,学校逐步发展成为全国电子信息类职业教育的领军院校。2000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开启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篇章。2019年,学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2021年,学校承办了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论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特色专业与就业前景
近年来,学校聚焦数字中国战略,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紧密对接天津市“1+3+4”现代产业体系,以“AI+信创”为核心,构建了人工智能与计算、物联网与通信、数字创意设计、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管理等五大专业组群。学校拥有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专业4个,国家示范校建设重点专业4个,教育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专业2个,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专业3个,国家级优质校骨干专业5个。开设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云计算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等一批产业技术领域前沿专业。
在就业方面,学校与华为、麒麟、曙光、京东、海尔等一大批产业龙头企业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津电鲲鹏”等5个产业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广泛分布于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学校还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一批创业明星和全国技术能手,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师资力量与科研成果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能力突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高水平双师队伍。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教师获全国技术能手等国家级荣誉称号12人次,市级以上荣誉称号21人次,工作经验入选教育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教师获教学能力比赛等国家级奖项11项。
学校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对标产业发展技术前沿,建成了一批数字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按照开放多元、协同运营的建设理念,以技术技能创新服务为特色打造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协同创新中心、技能训练中心、创新创业中心、工匠工坊等各类实践载体,形成了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协同联动的“集群式”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各类实践教学基地获批工信部信创人才培养与评价基地、工信部首批“麒麟工坊”“华为5G+数字化人才产教融合基地”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8项。获批天津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基地)2个。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学校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的殷殷嘱托,践行“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聚焦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打造数字化产业人才培养高地,致力于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贡献“津电方案”。学校将以磅礴的勇气和自信,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中国企业、中国技术、中国标准走向全球贡献力量,在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部分数据来源:中国科教评价网;广州日报GDI高职排行榜;中国高职发展智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