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信息科技学院
二、2025年桂林信息科技学院简介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创建于2001年,前身为桂林电子工业学院信息科技学院,2006年更名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202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普通高校,正式更名为“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学校坐落于素有“山水甲天下”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城区,校园占地面积广阔,校舍建筑总面积达47.35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建筑风格融合了现代与传统,山水与人文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体育馆及食堂等设施一应俱全,且均配备冷暖空调,为师生提供了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校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经过20余年的发展,学校已从最初的电子信息类学科为主,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创新性、地方性、应用型民办大学。学校秉承“以终为始、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立足桂林,服务广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开阔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在2022年被新华网评选为“品牌影响力民办高校”,并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校园,荣获自治区平安校园、绿色校园等称号。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4%,硕士学位及以上教师占比71%。学校下设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商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外贸与外语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教研部等9个二级教学单位,开设37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招收本科生,全日制普通在校生达21000余人。
校史与历年大事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01年成立的桂林电子工业学院信息科技学院。2006年,随着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成立,学院更名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202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正式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普通高校,并更名为“桂林信息科技学院”。这一转变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过去的20多年里,学校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与发展。2001年,学校首次开设电子信息类专业,奠定了以工为主的学科基础。2006年,学校更名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进一步扩大了学科范围,增加了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2021年,学校成功转设为独立本科院校,标志着学校在办学层次和规模上迈上了新台阶。
特色专业与学科优势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需求,优化专业布局,打造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新能源与智能电气、数字创意设计、数智商科、国际服务与贸易、旅游与体育健康”八大专业集群。这些专业集群不仅服务于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
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网络工程、市场营销等6个专业获批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四个专业被评为广西民办高校重点支持建设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更是被认定为广西民办高校特色专业。
就业与创新创业
学校始终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和发展之要。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双全就业”机制,即全过程服务就业、全员参与就业,应届毕业生初次去向落实率多年来均位居广西普通高校前列。学校连续11年被评为“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充分体现了学校在就业工作方面的卓越表现。
在创新创业方面,学校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学术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近三年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00余项,自治区级奖项2000余项。学校被评为自治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创新创业建设单位,并获批成立自治区众创空间。2022年,学校被央广网评选为“全国创新创业典范高校”。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作为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学校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学校深入实施“3+1”和“2+1+1”校企协同育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200余家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并获得了35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学校还当选为“全国绿色算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全国软件信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副理事长单位,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行业影响力。
新征程任重道远,新使命催人奋进。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将继续秉承“自强、力行、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发展战略,按照学校“五年提升计划”制定的目标任务,持续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创新性应用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