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学院
南宁学院简介
南宁学院始建于1985年,前身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创办的邕江大学。2009年,南宁市政府与南宁威宁集团以股份制形式共同参与办学,明确不以盈利为目的。2011年,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2012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高校并更名为南宁学院。学校现设有10个专业二级学院,开设38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教育学等5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21862人,其中本科生21474人。
校史与大事记
南宁学院自1985年创办以来,经历了多次重要发展节点:2009年引入股份制办学模式,2011年新校区启用,2012年成功升格为本科院校。2016年,学校荣获“广西五一劳动奖状”,2021年获评“第二届自治区文明校园”,2022年被评为“广西首批绿色学校”。2024年,南宁学院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全国民办高校第24位,成为广西唯一进入全国50强的民办高校。
办学思路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非营利性办学原则,立足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积极探索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道路。学校贯彻“应用型、开放式、新体验”的办学理念,以“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为主题,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学校已成为国家首批应用技术大学试点高校、广西新增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自治区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办学条件
南宁学院校园环境优美,国家AAA级景区“不孤湖”坐落其中。校园占地面积75.2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6.5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018亿元。学校建有智能制造研创中心、列车驾驶操控实验室、BIM实验室、艺术大师工坊等395个实验实训室,拥有广西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示范性实验实训中心1个。图书馆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52.04万册,电子图书255.37万册。
特色专业
南宁学院在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特色专业包括“食品质量与安全”“智能制造工程”“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等。其中,“食品质量与安全”获批自治区级示范性产业学院,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与中兴通讯合作共建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与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深度合作,培养了大批行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46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比38.85%,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69.29%。师资队伍中包括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自治区级教学名师等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学校教师连续三届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荣获自治区一等奖,并多次获得国赛参赛资格。
人才培养
学校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形成了6种协同育人模式。学校拥有广西重点(培育)学科1个、广西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自治区重点(特色)建设专业9个。近年来,学生在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国家级奖项438项,省部级奖项2285项,其中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表现尤为突出。
就业情况
南宁学院历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高于广西高校平均水平,连续11年荣获“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学校与227家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包括智能制造、轨道交通、食品质量与安全、信息技术等行业,就业区域覆盖广西及粤港澳大湾区。
立德树人
学校高度重视思政教育,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2021年以来,思政课教师在区级以上教学类比赛中累计获奖33项。学校创建了“不孤志愿服务”和“英雄精神传承”两大德育品牌,持续培养学生公益奉献精神和崇尚英雄精神。
应用研究
学校建有20个科研平台,包括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平台3个。2021-2022年,学校获纵向项目立项178项,横向科研项目255项,科研经费总额达6964.13万元。学校在2022年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排名中位列第29位,被誉为“处于最佳科研生态位的民办本科院校”。
国际交流
学校与49所境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重点面向东盟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学校牵头建设的广西中国-东盟综合交通国际联合重点实验室是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还与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泰国先皇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并选派学生赴海外学习。
社会影响
南宁学院的改革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万鄂湘、教育部领导林蕙青、李晓红等先后到校调研指导。学校近90次受邀在国家和自治区内外分享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经验,近200所兄弟院校到校考察交流。新华社、《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学校办学特色。
南宁学院将继续秉持“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应用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