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坐落于云南省临沧市,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国门大学。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07年创办的顺宁府立初级师范学堂,历经临沧师专班、临沧教育学院、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多个发展阶段,于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成为云南省最年轻的省属公办本科院校之一。
学校地处临沧市,这里气候宜人、生态优美,森林覆盖率达70.2%,空气优良率100%,年平均气温19.5℃,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滇红茶”的故乡。临沧毗邻缅甸,横跨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水系,是云南五大出境通道之一,也是中国进入印度洋最便捷的陆上通道。学校依托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致力于培养服务边疆、服务地方产业、服务中缅合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总用地面积72.49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5.4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7624.13万元,拥有纸质图书111.51万册,电子图书550.39万册,电子期刊7067.29万册,学位论文697.60万册。校内设有152个实验实训室,311个校外实习实践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学校现有14个二级学院,34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0473人,生源遍及云南、山东、湖南、四川、重庆、贵州、广西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特色专业包括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新媒体艺术等,这些专业在云南省内具有唯一布点优势,形成了“四大专业集群”,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900余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482人,高级职称277人,博士、硕士470人,“双师型”教师145人。学校聘请了著名艺术家斯琴高娃、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张建国研究员等一批文化名家和资深教授到校执教,并引进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的“银龄计划”教授和柔性人才62名,进一步提升了师资力量。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立了“四三两高”战略发展目标,即坚持“三性三化三服务三对接”的办学思路,致力于将学校打造为高水平应用型国门大学和沿边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高地。学校秉承“立德修身、笃学尚行”的校训,积极探索边疆国门大学“三跨”(跨学科、跨学校、跨国境)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在就业方面,学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三学年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荣获国际级、国家级和省级奖励713项。学校与中远集团、中央新影集团、清华启迪、香港成龙国际集团等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还获批教育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24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31项,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
学校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升本以来共立项科研项目48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3项,省部级项目77项。学校获批云南省红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智库等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了澜沧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传习馆、中缅通道与环印度洋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韩国、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家高等教育机构保持友好交流合作关系,每年选派优秀学生前往合作院校交换学习。学校还承办了多次“缅甸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活动,促进了中缅民心相通。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力争在“十四五”末初步形成应用型大学的基本架构,至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国门大学。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扎根边疆民族地区的应用型国门大学,将继续秉承“立德与树人相长、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办学理念,为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红土高原高等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