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大学

默默网 院校库 2025-09-08 2 0

二、2025年辽东学院简介:

辽东学院地处鸭绿江畔、黄海之滨,坐落在英雄的抗美援朝出征地、中国最大最美的边境城市——辽宁省丹东市,与朝鲜新义州市隔江相望,是距离国境线最近的国门大学,也是全国唯一具备沿边、沿海、沿江区位特点的省属公办本科院校。多年来,学校立足地方、服务辽宁、面向东北、走向全国、对接国际,坚持走“综合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之路,努力建成有特色、高质量的地方应用型大学。

校史沿革与办学特色

辽东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12年创办的私立安东三育国民高等学校(园艺学校),高等教育则始于1948年安东省立农业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丹东地区十余所历史悠久、区域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经过多次整合,于2003年4月正式合并组建为辽东学院。学校秉承百年办学传统,形成了以农技类、师范类、纺织类、财经类、医护类为核心的传统专业优势,同时兼具农医理工科基础和财经师范类特色。目前,学校设有13个全日制二级学院,开设50个本科专业和19个高职专业,涵盖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个学科门类。其中,1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试点专业,21个专业被评为省级优质专业。学校还是辽宁省内唯一承担农村助理全科医生培养项目的院校。

师资力量与校园建设

学校现有教职工1529人,其中专任教师960人,“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50%,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9%,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85%。学校拥有一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和千人层次人才、省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等专家学者。校园占地面积8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2亿元,图书馆藏书近115万册。学校设有临江、金山北苑、金山南苑、经山、五龙背等多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1.6万余人。

就业与人才培养

辽东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班、行业学院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在辽宁省内就业的比例超过70%,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学校还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乃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衔接渠道,构建了“三接近”(接近真实工作环境、接近现实生产一线、接近实际操作过程)和“三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专业与科研成就

学校在纺织工程、蓝莓及小浆果种植技术、熊蜂周年繁育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辽宁省功能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水环境放射性预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蓝莓新品种育种与采后处理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学校科研提供了强大支撑。学校在“梳理及成纱质量”关键核心技术、“环保阻燃剂”关键技术以及柞蚕丝生态染整技术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制的防静电织物曾应用于“神七”宇航服,伴随宇航员遨游太空。

国际化办学与文化交流

辽东学院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积极推动国际化办学。学校与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60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友好交流合作关系。学校在朝鲜建立了全国首所“孔子学院”,近15年来国家汉办选派朝鲜汉语言教师均出自我校,指导朝鲜中学生获全球汉语大赛总冠军。学校还面向亚洲、非洲等国家招收留学生,开设英文授课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纺织工程、国际贸易等学士学位课程及汉语言本科课程。与韩国友好学校开展“2+2”学生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与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国立技术大学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4+0”国际合作项目,不断提升文化传承能力和文明交流互鉴水平。

校园文化与历史传承

学校打造了“六馆一路一中心一广场”文化景观,包括鸭绿江流域博物馆、辽东地区动植物标本馆、丝绸纺织博物馆、会计账簿陈列馆、抗美援朝精神传承馆、校史馆、银杏文化景观路、少数民族文化展示中心和抗美援朝精神广场。这些文化载体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也厚植了师生的家国情怀。学校还深耕鸭绿江流域历史、文化、民族、生态保护及国土安全研究,特别是高句丽历史文化、辽东长城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抗美援朝精神课程入选中组部精品党课展播,专题宣讲报告获中宣部表彰。

未来展望

面向未来,辽东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知行并重、致用为本”的办学理念,践行“明德笃学、践履惟新”的校训精神,承扬“固本安疆、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学校将继续打好“边疆特色牌”,走好“自强实干路”,全面推动有特色、高质量的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为辽宁乃至东北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