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大学
龙岩学院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市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拥有红色圣地、客家祖地、生态福地、创业宝地四张亮丽的名片。学校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是“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建设高校、福建省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福建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培育项目建设高校、福建省文明学校。
学校创办于1958年,其前身是1958年9月至1959年8月开设的闽西大学师范学院,后更名为龙岩师范专科学校(简称龙岩师专)。经过多次调整,1994年学校更名为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福建资源工业学校并入,2004年升格为龙岩学院。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厚于德、敏于学”的校训,秉持“根植红土、致力应用、彰显特色、服务发展”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应用型办学定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经过多年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以文理为基础,做强应用学科、做精教育学科”的综合性高校,构建了新时代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科学研究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近20年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近4.5万名各级各类人才。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良。校园规划用地面积1300多亩,校舍建筑总面积52.6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4亿元,拥有馆藏纸质图书约130万册,电子图书184万册、纸质期刊约1500种,是闽西最大的文献信息中心。
学校设有13个二级学院,43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生近1.4万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38人。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00余人,双聘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和省级高层次人才74人。学校现有3个省级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主干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应用型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培育点。2022年,学校在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发布的福建省普通高校发展潜力排名中位居全省第11名。
学校紧扣福建省“四大经济”和龙岩市“2+4”工业产业、“5+N”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了以现代特色农业、机械装备、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文化旅游、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产业为重点的专业集群,并积极拓展和更新专业内涵。学校承担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
学校在就业方面表现突出,毕业生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学校获批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2022年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福建省产创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建设单位、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龙岩)、福建省级众创空间。学校还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27个,挂靠学校成立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研究院、机械装备与专用汽车产业研究院、有色金属产业研究院。
学校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三五”以来,学校荣获省科技进步奖、行业科技类奖25项,省级社科类奖项12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42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3项。学校拥有30多个科研创新平台,包括国家级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级技术转移机构1个、省行业技术开发基地2个、省重点智库1个、特色新型智库1个、省社科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科技经济融合服务平台1个。
学校积极推进校地、校校合作,与龙岩市人民政府签订《龙岩市人民政府 龙岩学院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天津大学对口支援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创新等工作。学校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学校积极融入新时代“湾区+老区”合作机制,与广州大学开展对口合作,两校对口支援合作已纳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高质量的国际和港澳台合作。以学生互换、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为重点,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15所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面向全球招收了来自日本、喀麦隆、柬埔寨等国家的留学生。学校积极融入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与16所台湾高校交流合作,在办7个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已合作培养1827名应用型人才。近五年累计全职聘请80多位台湾教师。
当前,全校上下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把二十大精神贯穿到学校改革发展各方面、全过程,竭力传承好“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红色基因,大力弘扬“闹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的优良传统,立足新时代,抢抓中央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动员全校教职工在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奋力开启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