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程技术学院
二、2025年成都工业学院简介
成都工业学院始建于1913年,是辛亥革命后四川举办的第一所实业学校,迄今已有111年的办学历史。作为四川省历史最悠久的工科院校之一,学校见证了我国近代工业教育的起步与发展。陈毅元帅曾于1916—1918年在学校染织专业学习,这段历史为学校增添了深厚的红色底蕴。在连续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急需为己任,坚守实业兴国教育情怀,形成了"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校训,"严谨、朴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和以工为主、突出应用、服务地方与行业的育人传统。
学校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包括:1925年更名为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1953年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管理,1960年升格为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1993年更名为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201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成都工业学院。学校先后隶属原二机部、四机部、电子工业部以及四川省原电子工业厅等部门,长期面向行业办学,主要经历了"全国重点中专"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和"全国示范高工专"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两个办学阶段。2000年,学校由四川省电子工业厅划转省教育厅主管,201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是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推进本科产教融合"厅校共建"全省唯一试点高校。
学校占地总面积1845亩,有郫都、宜宾、花牌坊、大丰等4个校区。学校本部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地理位置优越,校舍建筑面积约33.9万平方米。宜宾校区位于宜宾市三江新区,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设施完善,规划建设校园总建筑面积约27.2万平方米,与郫都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高效协同、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600余人,设有二级院(系)14个、本科专业44个,涵盖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特色专业包括: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机械电子工程、物流管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15个专业
- 特色专业群: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三大领域
在就业方面,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202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
- 就业率:96.8%
- 平均起薪:6500元/月
- 主要就业单位: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电科、国家电网、华为、京东方等知名企业
- 就业区域分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占比78.5%,东部沿海地区占比15.3%
- 升学率:18.2%,其中双一流高校录取占比65%
近年来,学校以党建为引领,以服务地方、积极推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为己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力,以建设四川工业的行业大学、全面建设"全国一流、四川引领"的应用型高校为目标,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和"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思路。
学校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现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个;省级"三全育人"试点学院2个、省级思政精品项目6个;省级课程思政标杆院(系)2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4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
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本科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6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2个省级应用型品牌专业。建有机械电子工程、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千人,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教师占比93.2%,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4.5%。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具有国家、省部级人才称号的拔尖人才60余人次。
学校面向四川工业行业主战场,紧跟工业兴省、制造强省、数字四川等战略需求,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现有11个省厅级科研平台,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建有57个建制实验室。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科研项目400余项,承担来自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项目800余项。
在国际交流方面,学校与法国、德国、西班牙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招收来自俄罗斯、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留学生。学校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应用型高校国际交流分会、四川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理事单位。
展望未来,学校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天府大地办大学,回归应用之魂育英才,围绕人才培养核心,深耕教学科研一线,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建设四川工业的行业大学,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的成工故事,为早日建成"全国一流、四川引领"的应用型高校而团结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