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地区医学院校
皖南医学院坐落于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美誉的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芜湖市。学校创建于1958年,前身为芜湖医学专科学校。1971年并入安徽医学院,成为其皖南分院;1974年经国务院批准独立建校,正式命名为皖南医学院。1981年,学校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标志着其办学层次的提升。1998年,学校一次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等级;2018年,再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0年,临床医学专业通过认证,有效期六年。目前,学校是安徽省重点支持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皖南医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形成了涵盖硕士、学士两个层次,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三种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是全国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学校设有3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特色专业包括临床医学、麻醉学、法医学等,其中法医学是学校的王牌专业,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学校下设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法医学院、麻醉学院等16个二级学院。
学校现有国家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其中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此外,学校还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41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精品类课程、省级智慧课堂(含试点项目)148门。近年来,学校被评为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首批安徽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以医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办学格局。学科涵盖医、理、工、管、经、法6个门类,实施“1+3+1”学科建设规划,以省高峰学科临床医学为引领,推进省高峰培育学科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协同发展,强化特色学科法医学攻坚。学校现有ESI排名全球前1%学科1个,重症医学科、普外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省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专科、重点培育专科28个。
学校拥有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创新平台18个。围绕神经科学,依托两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皖南医学院脑科学研究院,共同打造辐射长三角的脑科学产业先导区。此外,学校还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安徽省多糖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皖南地区植物药活性筛选与再评价工程实验室等平台,聚焦中医药基础与产业领域,承接重大攻关项目,为安徽中医药振兴提供“皖医方案”。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教职医护员工5846人(含直属附院),其中高级职称1131人。学校拥有一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中国医师奖获得者等杰出人才。此外,学校还涌现出一批诲人不倦的知名教授,如创建我国首个神经病专科病房的刘贻德教授、我国定量药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孙瑞元教授、潜心本草研究六十载的尚志钧教授等。
学校拥有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教学医院26所。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建于1888年,是安徽省第一所西医医院和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曾培养出一批国内著名医学家。第二附属医院始建于1949年,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皖南军区直属附院,现已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多功能于一体的公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德国、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0余所院校建立了校际联系与合作,签署了11个框架性合作协议。近年来,学校选派200余名教职医护员工赴国(境)外参加学术交流、进修、访学、培训等,组织300余名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自2021年起,学校开始招收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攻读硕士学位。
在就业方面,皖南医学院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好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多次荣获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学校与多家医院、医药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输送了12万余名医疗卫生人才,为我省乃至全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自办学以来,皖南医学院秉承“精医、尚德、求实、自强”的校训,发扬“艰苦创业、求实自强、奉献社会”的皖医精神,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国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医科大学”发展目标,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服务人民大众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