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默默网 院校库 2025-09-08 7 0

二、2025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简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由全总和教育部共建。学校前身是1939年3月成立的延安工人学校,历经多次变迁与发展,现已成为我国劳动和工会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校史沿革与历年大事

1939年3月,延安工人学校成立,标志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起源。同年6月,学校与陕北公学、安吴堡青训班、鲁迅艺术学院合并组成华北联合大学。1946年4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在张家口成立,成为学校独立发展的新起点。1949年初,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同年9月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指示,更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1984年,学校更名为中国工运学院,开始面向全国工会系统和社会开展成人学历教育。2003年,学校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正式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2年,学校开始开展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17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关于共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意见》正式印发,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2018年,学校开始在香港地区招收研究生。2021年11月,学校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公共管理3个专业研究生招生、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2022年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关于支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设特色一流大学的意见》,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动力。2024年3月,学校获准加入“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秉承“延安根、延河魂”共同精神源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应有力量。

学校特色专业与就业情况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以劳动和工会领域为特色,开设了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法学、社会工作、新闻学、安全工程、劳动与社会保障等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及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经济学、工商管理、行政管理、酒店管理等6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还拥有法学、劳动关系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以及多个国家级和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工会系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领域。学校与全国各级工会组织、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此外,学校还通过举办校园招聘会、职业规划讲座等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校园设施与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北京海淀和河北涿州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30亩,建筑面积34.58万平米。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90万余册,电子图书200余万册,电子期刊90余万册。学校共有在校生6281人,其中研究生339人,本科生5435人,劳模本科生211人,普通专科生296人。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全校共有教职工597人,其中专任教师383人。专任教师中,在聘教授43人,在聘副教授112人,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57.96%。学校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优秀教师5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18人,全国三八红旗手4人。

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

学校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和智库建设,拥有全国工会学研究会、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中国工会·劳动关系论坛等多个学术研究平台,以及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一带一路”与劳动关系研究所、发展战略研究所等8个校属研究机构和中国职工发展研究所等25个院(部)属科研机构。学校在工人阶级与工会理论、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劳动经济、职业安全卫生、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学校现办有三家学术刊物,《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致力于工会理论和劳动关系理论的深入研究,《劳动教育评论》为国内首家劳动教育研究专门刊物,《中国教工》为工会领域国家级教育类综合性期刊。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素来重视与国(境)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交往和联系,先后与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越南、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荷兰、意大利和阿根廷,以及港澳台湾地区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关系,开展多层面、多领域的学术研讨和师生交流互访活动。

当前,全校师生员工正在努力把学校建成我国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工会干部培训的最高学府、劳动和工会领域研究的高端智库,为把学校建成劳动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